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三十四章 雪恥之念,訓話勳貴(2/4)

    書記官不以為意,嗬嗬一笑,提筆寫完,拿起塊號牌向布達招了招。

    一個彝族翻譯把號牌給了布達,又向他解釋清楚具體章程,讓他拿號牌去另一邊的軍營報到。

    不遠處,以糧食換鹽的席棚前也是人來人往,十分熱鬧。不時還有裝扮與漢人迥異的夷人婦女,挑起扁擔笑著結伴而行。

    貴州不是缺鹽嘛,不是鹽貴嘛,那就用平價鹽來收買人心。而換來的糧食還可以充作軍需,節省了費用,一舉兩得啊。

    而貴州的百姓遇到這樣的好機會能不踴躍?糧食缺點,吃糠咽菜也能應付,廉價又寶貴的鹽巴可不是老到碰到的。

    敢實行這樣的舉措,也表明明軍已經完成封鎖,並且十分嚴密,不擔心有人能偷運進叛賊盤踞的地區。

    若論戰力,水西叛軍與建奴不可同日而語,連明軍也是不及。不過是仗著複雜的地形地勢,使明軍難以攻取。

    現在的明軍已經穩住陣腳,不斷地訓練整頓,不斷地換裝加強,並采取守勢,隻封鎖住交通要道、河流渡口。

    水西叛軍想要扭轉形勢,就隻能主動出擊。離開了地利,水西叛軍的數次進攻都被明軍所擊退,越來越陷入窘困境地。

    這與建奴所處的形勢也頗為相似,進攻吧,頭不夠鐵;不動呢,是坐困待死。反正就是進退兩難,擺脫不了被動。

    貴陽巡撫衙門,傅宗龍剛剛接見完一批從武學派來的軍官,在書房內給皇帝寫著密奏。

    這不僅是一場平叛的戰爭,朝廷還趁此機會整頓軍伍、提升戰力。邊軍強,內地兵弱,朱由校要改變這樣的局麵。

    通過不斷進行的軍官調動,朱由校能夠更牢固地掌握軍隊。而在這些舉措的背後,則是朱由校更加長遠的複仇計劃。

    在萬曆年間,最令人熟悉的應該就是三大征,並且都取得了勝利,很令人振奮不是。

    但在西南極邊之地,還有一場曆時幾十年的戰爭,並不太為人所知。戰爭的結果以明朝的失敗而告終,並失去了很大很大一片土地,那就是明緬戰爭。

    在明神宗萬曆時,緬甸的東籲王朝逐漸發展起來,擴張版圖,兼並了今緬甸大部分地區。

    而原來歸屬明朝的孟養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八百宣慰司先後被其占領。

    但明朝政府卻對此不聞不問,聽任其發展,無疑是助長了東籲王朝的野心。

    萬曆十一年(158)正月,緬軍攻陷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深入現在國境上百公裏,兵鋒直指楚雄、大理。

    這個時候,明廷才坐不住了,派出名將劉綎和鄧子龍率領明軍進行抵抗,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

    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軍隊收複了灣甸、耿馬。而劉綎率領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嶽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