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零五章 國內海運(2/2)

    李旦嗬嗬一笑,道:“得有理,咱們是前輩,他是後進,確實是沒有主動結交的道理。”

    顏思齊喝了口酒,一股熱線下肚,覺得甚是舒爽,不由得張嘴吐出酒氣,道:“某覺得,明日覲見,可能還會到帝國銀行。異地匯兌,放款借貸,對商人來,也是件好事。”

    “對了,還有存款。”顏思齊又補充道:“看過報上的章程,某覺得甚是方便。”

    吳大章點了點頭,道:“異地匯兌確實好,既安全,又省了運輸的費用。貸款嘛,利息也合理,比錢莊的低不少。”

    總歸是皇帝自己辦的產業,取個帝國名字遮掩,幾人都是這樣的想法,卻和朱由校的意思有所差距。

    但他們猜得也不錯,朱由校確實有借此次集體召見的機會,好好宣傳一下銀行的業務。

    另外,朱由校想到的不僅是“商”,更希望“工商”結合,以安置更多的失地百姓,最好能促進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

    在朱由校看來,明朝的商品經濟雖然繁榮,但在商品生產上卻還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而依靠農民的以織助耕、以副養農,卻始終難以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

    也就是,獨立手工業者要大力發展,才能促進社會財富的積累和商品生產的擴大。

    但資本雄厚的商人集團,真正投入到大規模商品生產中的資金卻並不多。相當一部分資本都轉向了購買土地、放高利貸,或是交結官府謀求特權保護。

    所以,朱由校一麵要鼓勵商人開廠招工,一方麵也要利用帝國銀行的信貸,鼓勵手工業者進行擴大生產。

    而且,提高商稅的比率,並不是要約束和限製商品經濟的發展。

    取消對商人“派買”,一次交稅免除鈔關收費,簡化商人販貨運輸的管理。以及日後對稅課司局和鈔關的改革,減少對正當商人的盤剝,可都是對商人的利好。

    這一步一步的籌劃,並沒有多少人能看透全部。就象李旦、顏思齊、吳大章等人,也隻是看一步走一步,在不斷揣摩中被朱由校推著向前走。

    …………………

    不被人理解,真的,好象也挺好哈!

    朱由校覺得作為一個皇帝,要稱為合格的話,就不能讓人徹底理解。那樣才有神秘感,那樣才讓人搞不懂。

    主要的還是下麵的大多數的臣子,身邊人就算了,枕邊人就更要心心相映了。

    “皇爺,裕妃娘娘很喜歡吃橙子,還有櫻桃幹。”李成成進來稟報道:“還讓奴婢代她叩謝恩。”

    朱由校點了點頭,重新注目於題本,共有兩份,一份是兩淮鹽法道袁世振呈上的,另一份是兩廣鹽法道林希實奏來的,涉及的是曆史遺留問題“淮粵之爭”。

    之前看到袁世振的綱法實施效果顯著,朱由校便未再深入研究。也是事情太多,軍事、政治、經濟上的都有,還得編書,忙得他也沒有多少時間。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