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九十三章 兵臨城下,夜轟敵營(2/4)

    完,不待德格類再爭,莽古爾泰勒轉馬頭,大聲招呼著德格類一起趕回營寨。

    ………………………

    即便沒有下得越來越大的雪,熊廷弼也不想與建奴進行野戰。雖然未必會敗,但這不是確保寧遠的最保險的手段。

    從廣寧大撤退,皇帝的意思就很明確,不敗就是勝利,以堅城深壕阻止建奴的勢頭,以圍困封鎖消耗建奴的實力。

    其實,從放棄廣寧的戰略態勢上看,守寧遠和守山海關應該是差不多的效果。

    這兩個地方都不夠前出,影響到了對蒙古諸部的聯盟和控製;其次,就算放棄寧遠,如同廣寧和錦州一樣,建奴也不會加以占領,更不敢直逼關門。

    所以,固守寧遠的政治意義要大於軍事意義,主要是給山海關提供屏障,向朝野表示明軍在遼西的存在,以及關門無警的安定。

    要是隻剩下山海關一道屏障,難免人心浮動。沒有安定的社會環境,朱由校又怎麽進行改革大業?

    別看朱由校對軍隊建設的投入非常大,但他的主要心思還是放在內部,放在興利除弊的振興國事上。

    熊廷弼自然知道皇帝需要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來不斷推進和深化改革。所以,寧遠和覺華是絕不能有失的。

    建奴來碰得頭破血流更好,知難而退也罷,熊廷弼都不準備有太過積極的行動。無過便是有功,這可是皇帝在密奏中反複強調的。

    立在城頭,用望遠鏡瞭望著遠處的點點火光,熊廷弼麵無表情。但嘴角微微上翹,帶著若有若無的冷笑。

    大冬的,建奴也真是不容易。

    自帶吃食,跑一二百裏的路,還要露宿在冰雪地裏,怎麽也不會想到會是虧損的買賣吧?

    知己知彼,建奴以前在作戰中確實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但廣寧棄守、遼民盡遷後,他們的消息和情報幾乎斷絕,對寧遠的布防差不多是兩眼一抹黑。

    雪下得更大了些,視野迷茫一片。熊廷弼放下望遠鏡,立身於蓋有頂棚的炮台內,抬眼便看到那沉重威猛的紅夷大炮,讓人油然又增長了幾分信心。

    祖大壽和金國鳳在不遠處扒著城垛口,指點著,低聲議論著。

    “在城外消耗建奴後,便放他們到城下,予以更沉重的打擊。”

    “也是個辦法。先讓建奴嚐點甜頭,覺得破城有望,才會投入更多兵力,更加賣力。”

    “雲梯爬城咱不怕,想挖城牆就扔轟雷炸他…娘的,你建奴還有啥招數?”

    “建奴帶了大炮,倒也不能太過輕敵。”

    熊廷弼聽著議論,淡淡地笑了笑。用不著煞費苦心,怎麽打都會挫敗建奴的攻城企圖,不過是殺傷多少而已。

    寧遠可不是隻憑紅夷大炮,還有類似於棱堡的城牆,大量的擲彈車、轟雷,以及城上無死角的火槍射擊。

    所以,城外的胸牆壕溝也好,吸引建奴到城下也罷,寧遠都是固若金湯,牢不可破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