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五十四章 興利除弊即可振作國勢(2/3)

    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蘇鬆百姓主要通過“棉布折銀”來繳稅。即所謂:“所繇共百萬之賦,三百年而尚存視息者,全賴此一機一杼而已。”

    朱由校要對江南士紳和生員進行打擊,就想著先給老百姓好處。按照今年的蠲免政策,免除賦稅五兩以下的百姓之家。

    李起元覺得年初就宣布,有些不妥。萬一發生大範圍災害呢,你還出爾反爾,蠲免政策不作數?

    朱由校知道李起元的謹慎,也知道他是為自己的名聲考慮。

    思慮良久,朱由校微微頜首,“李卿乃老成謀國之言,此事便暫不對外宣布吧!”

    見皇上從諫如流,李起元甚是欣慰,又向朱由校匯報了南京留都的財政情況。

    南糧歲額八十二萬七千有奇,可累年積逋已至數百萬。鄭三俊調任南京戶部尚書後,力祛宿弊,一一厘剔,核虛冒領,國庫複又充實。

    蕪湖、淮安、杭州三座鈔關的司官李友蘭、霍化鵬、任俶皆貪,鄭三俊彈劾,都察院查實皆抄家治罪。

    盡管鄭三俊幹得不錯,但朱由校卻不準備讓他長期管理南京戶部。

    不是鄭三俊同情東林的原因,而是鄭三俊乃傳統官員,與楊漣、左光鬥、方震孺等人一樣,剛正不阿是優點,缺乏變通和靈活也是固有的缺點。

    厘剔、核虛、嚴禁侵占、彈劾貪瀆,這些都不是什麽有創意的手段。就象清屯充餉一樣,隻要鐵麵無私嚴格依法執行就能幹出成績。

    而這樣的傳統官員,因為缺乏創見,並不是朱由校要長期使用,並寄予厚望的能員。

    其實,經過大半年的觀察和適應,朱由校也逐漸看透了很多。所以,他才有意放緩了改革的步伐。

    所謂興利除弊,並不是要推倒重來,甚至不用太過顛覆的新政策。

    隻要官員們放棄黨爭攻訐,實心任事,不貪腐不瀆職,大明的國事不煥然一新,大有起色卻肯定是顯而易見的。

    白了,隻要吏治清明,朱由校覺得大明就能續命,至少能再撐個十幾二十年。

    事實已經證明了朱由校的判斷,這大半年的時間,除了軍製上的改革,其他方麵的新政好象真沒有什麽。

    不過是加強了對官員的監督,把國家已經製定的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而已。

    但大明的國勢卻能為之一振,積逋繳清,財政好轉,百姓紓困,外戰捷報頻傳。

    歸根究底,政策上的失誤還不是大明衰敗的主要原因。官吏的腐化,商紳的貪婪,生員的墮落,才是重要的因素。

    而官吏、商紳、生員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構成了大明的上層建築,直接影響到了大明的興衰。

    有了這樣的感悟,朱由校自是不急於推出有違祖製的新政,以免遭到非議和攻訐,引起思想輿論的混亂。

    隻要揀起太祖的嚴懲肅貪,對違法亂紀的貪官汙吏、劣紳地主、墮落生員進行打擊整治,大明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就會有起色和好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