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四十六章 東江軍在行動(五一節快樂)(2/3)

    張盤撓了撓頭,嘿嘿一笑,道:“計劃已稟報袁大人,就看朝廷肯不肯拔付款項了。這個二十萬兩啊,也確實有點多。”

    “但若成功,則百十裏沃壤可屯可耕,可團聚難民數萬人,亦是不拔之基。”張盤停頓了一下,又強調著計劃的重要。

    孔有德對此也深表讚同,但二十萬兩銀子,他覺得朝廷難以承受,至少在短時間內恐怕拿不出這筆錢財。

    “明年——”孔有德望著遠方,若有所思地猜測道:“朝廷財政應該不會太過困窘吧?今年可是全靠萬歲的內帑支撐著呢!”

    張盤苦笑了一下,沒再往下,隻是不易覺察地歎了口氣。

    …………………

    皮島。

    張盤和孔有德的兩個協展開了行動,東江軍前協和後協則有著自己的作戰計劃。

    前協重新占領了滿浦、昌城,隔江監視後金;後協則駐守皮島和新義州,防備建奴可能的攻襲。

    鑒於軍事行動的增加,毛文龍感覺到兵力的不足,與苟真懷等將領商議後,向袁可立稟報,並密奏聖上,請設中協。

    按照之前東江開鎮的規範,全軍四協,每協額兵六千,總兵力兩萬四千。如果袁可立應允,朝廷批準,東江軍則將達到三萬饒規模。

    事實上,增加一個協的兵力,就是為了固守旅順,且不影響對後金襲擾的軍隊的數量。

    而且,根據皇帝密旨的指示,東江軍還會擴充,以幫助朝鮮抵擋後金的攻擊劫掠。

    不管是“三方布置”,還是“四方布置”,朝鮮都是較弱的那一環。封鎖和牽製能否發揮最大的作用,也取決於這最弱一環的補強。

    況且,朝鮮雖弱,卻還能在糧草物資方麵供應東江軍一部分,減輕了朝廷的很大負擔。

    本來毛文龍覺得朝廷會很快準奏,但最快也要在明年,才能拔付盔甲兵器和相關花費。

    但出乎意料的是,皇帝很快就有了回複。已與袁可立、畢自嚴商議妥當,從津鎮、登鎮抽調兵馬,再由東江招募新兵,組成中協,不日即將蹈海歸建。

    同時,中協建製有變,四千步兵,兩千槍騎兵,也就是步騎混合協,並指定由苟真懷統率。

    毛文龍稍感意外,但更多的是驚喜。他準備從各協抽調些兵員,這些老兵和新兵混編,能更快地使中協具備作戰的能力。

    而以老帶新,已經成為東江軍擴充編製、進行訓練,盡快參加戰鬥的主要方式。

    所以,隻要登鎮、津鎮的人馬到達,中協就很快完成編製,並具有作戰的能力。

    至於槍騎兵,從東江軍中挑出兩千會騎兵的士兵,還是很容易的。

    “本帥以為更變建製不會隻是一個中協。”毛文龍看了看苟真懷,比較篤定地做出判斷,“隨著朝廷財政狀況的好轉,東江鎮其它協也將如此改變。”

    毛文龍還真猜對了,但還不是很完全。在朱由校的設想中,步、騎、炮、輜齊備的混成協,才是明軍將來的樣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