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三十九章 蝗商八大家(2/4)

    廳堂之內,範永鬥麵色和煦,聽著王登庫在發著牢騷,微笑著輕輕頜首。

    “要不是咱們不怕危險,出關與蒙人貿易,哪來的邊鎮安寧?”

    王登庫還一副抱屈憤慨的模樣,大聲道:“現在要卸磨殺驢,斷咱們的財路了,哪有這樣的道理?”

    靳良玉嗬嗬一笑,慢條斯理地道:“一朝子一朝臣,皇帝看好誰,那就是誰。老王啊,莫要如此,須知氣大傷肝哪!”

    黃雲發捋著胡子,緩緩道:“老靳得在理,可這事兒吧,也不能就這麽算了。該爭的,還是要爭一下的。”

    “怎麽爭?”王登庫瞪著眼睛望過來,“要是用錢買,那也有機會。可現在,連錢都沒處送呀!”

    靳良玉道:“看,老王你還是這般急躁。具體是何政策還沒搞清,就沒機會。”

    停頓了一下,他接著道:“楊巡撫那裏,某托人打聽過。這事兒由宣大總督主管,怎麽個章程,還要等總督大人宣布。所以,咱們還是耐心等一等為好。”

    範永鬥點頭讚同,道:“老靳得在理呀!朝廷要發什麽許可證,這和以前‘開中製’也差不多吧?不照樣能發財致富?”

    明朝洪武年間,為了防衛瓦剌和韃靼對中原的襲擾,設立九邊進行防禦。

    由於九邊距離帝國的統治中心遙遠,後勤補給困難重重,為了減輕負擔,朝廷與山西商人達成了一個協議,就是所謂的“開中製”,或槳開糧納直。

    具體辦法是: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關等幾大邊關要塞輸送糧食,朝廷則給這些商人鹽引,使這些商人獲得合法販賣“官鹽”的資格。

    開中製的優越性在於調動了商人和百姓運送軍糧的積極性,不足之處則是讓利給鹽商,減少了政府的收入。但在明初,總體上來還是利大於弊。

    比如明太祖八次北征,成祖五次北征,耗費軍糧馬草無數,沒出現民怨沸騰的局麵,其中的“開中製”功不可沒。

    而且,商人為了節省運糧成本,招募大量農民在邊鎮附近開荒種地,也充實鱗國邊境,促進了邊區的開發。

    但任何一個好政策,實施的時間長了,難免出現問題,“納糧開直也是一樣。

    由於販賣食鹽的巨大利潤,大量皇親國戚、貴族官員參與其中,利用權勢侵占鹽引。皇室也起了很壞的帶頭作用,把鹽引當作了賞賜的手段。

    這樣一來,鹽引超支,鹽場又沒有那麽多鹽可供支取,做開中鹽生意的商人也就越來越少,開中製由此被破壞。

    而山西商饒崛起,卻是從“納糧開直撈到鄰一桶金。

    除了正常運作外,他們也用賄賂等手段,花少量的錢,不運糧,卻能得到鹽引,與權貴侵占的性質也差不多。

    所以,邊貿許可證的風聲傳開,王登庫、靳良玉等人坐不住了,龍頭老大範永鬥卻還比較沉穩。

    在他看來,政策不在於如何製定,而在於如何執校朝廷的本意,到霖方,會不會被落實執行,會不會跑偏,這其中的道兒可深了去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