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三十八章 好學孫元化,老魏歸來(1/3)

    缺少船隻固然是建奴的弱點,但近海島嶼若是海麵結冰,也未必不會重蹈覺華被破的慘事。

    特別是從朝鮮暫借的新義州和鐵山,隻隔著鴨綠江,很可能成為建奴攻擊的目標。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朱由校本著心無大錯的原則,給熊廷弼和袁老師都發了密信,要他們督促手下官兵,做好萬全的準備。

    至於大造鷹銃,則是為了對付建奴在失敗後加強盔甲防護,爭取再給其一次出乎意料的沉重打擊。

    輕型火繩槍,也就是現在明軍裝備的魯密銃,雖然比鳥銃的威力增強了不少。但因為裝藥、鉛彈和閉氣的關係,在較遠距離的侵徹力還是會大大減弱。

    也就是,如果建奴再加強甲胄厚度的話,不敢一定能抵擋,卻是會大大減少傷亡,弱化火槍的威力。

    朱由校不用在戰後去總結,再忙著去更換裝備,而是能火槍的進化和發展軌跡來進行推測。

    而曆史上,火槍由輕變重,又從重變輕的發展過程,是伴隨著盔甲的變化而產生的。

    輕型火槍的出現,催生了製甲技術的快速發展,比如歐洲的鋼製板甲。

    在發現輕型火槍對甲胄的殺傷力不夠時,重型火繩槍便開始大批製造和裝備。

    重型火繩槍的驚人射程和威力,使得甲胄的厚度不斷增加。當厚度增長到七至八毫米時,盔甲的發展終於走到了終點。

    不是不能再造得更厚,而是沉重的盔甲已經不是士兵能夠承受的負擔。無奈之下,盔甲的厚度又逐漸回落。

    盔甲輕量化的趨勢,使得重型火繩槍的威力又顯得過剩,且過於笨重,對士兵的要求也高。

    所以,重型火繩槍的重量和口徑也隨之逐漸減。先是介於輕型和重型之間的火槍,然後繼續輕量化並取消支叉,在軍隊中的裝備率也越來越高。

    最後,隨著燧發槍和刺刀的問世並普遍裝備,不僅徹底淘汰了冷兵器兵種,也最終劃上了這場矛與盾此消彼長、長期較量的句號。

    而這些推演,甚至沒費朱由校太多的腦細胞,就已經規劃確定了明軍所要裝備火器的幾十年的變化和走向。

    這也正是穿越者最大的優勢,別人走一步看一步,吸取著經驗和教訓來發展。

    他則是走一步看三步,永遠領先於對手,且不必付出什麽代價後再總結改進。

    聽到孫元化的保證,朱由校可以放下心來。對於孫元化,他是信任的,在工作上絕不會弄虛作假。

    隻是——不要那麽好學加好奇就好了。看著孫元化躬身上奏,朱由校下意識地翻了下眼睛。

    “萬歲,為何在玻璃液中加入鉛粉,還有用粘土棒攪拌,就會造出品質更優良的玻璃?”

    刮下來的不是鉛粉,是表麵的氧化鉛,能消色差,更適合作透鏡!用粘土棒攪拌嘛,是為撩到均勻的光學玻璃。

    要不是為了製造高品質望遠鏡,更好地實現朕五年平遼的大計,才不搞這些呢!又沒諾貝爾獎可拿,還賊費腦細胞,還得編理由糊弄過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