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二十六章 學習仿製,遼民安置(2/2)

    但從天啟二年正月開始,幾十萬遼民便成了流民的代表。拖家帶口,推車挑擔,過了山海關,湧入了北直隸各州府縣。

    盡管朝廷早就給各州府縣下了命令,開倉賑濟,以工代賑,盡量安置。

    皇帝也發了內帑作安置費,背井離鄉的遼民還是免不了要吃苦遭罪。

    幸好有漕運的北起點通州這個大糧倉,能夠就近調拔,才使遼民餓死者甚少。

    建倉庫、修官衙、繕城池、平道路、興修水利……

    各地官府按照朝廷的指示,趁著春暖時節,趁著工價大降,紛紛開始大搞基建。

    同時,各地官府還號召鼓勵境內的富戶蓋房修屋,挖池建園,以安置更多的遼民。

    沒辦法不賣力呀,皇帝已經下了聖旨,並派東廠番子明察暗訪;都察院也派出禦史巡察,哪個地方做得不好,這官也就不用當了。

    灤州、滄州、昌平、景州……短短時間,已經有七八個州縣官員被罷黜問責,誰還敢懈怠玩忽。

    這些地方官員還隻是小蝦米,又一個大員因貪瀆被抓,則顯示出都察院的工作重心的改變。

    不管是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也別管是不是廠衛的偵察,都察院的出手,隻要彰顯出朝廷反腐的決心和力度就行。

    還是有關漕運的,以禦史身份巡按淮揚的崔呈秀,本應整肅官吏、撥亂反正,卻借此權力索賄貪贓,庸官貪官得以在位,清官好官則遭差評。

    也可以說,這是都察院內部的醜事,將崔呈秀論罪下獄,也是畢自肅接手以來的清理門戶。

    緊接著,清理門戶的行動又揪出了十幾名言官和禦史,罪名是“廣納賄遺”。

    作為大明反腐製度的保障,言官、禦史,還有六科給事中,本是專職揭發貪汙腐敗的。

    但有些言官和禦史,卻將手中的權力當作貪腐的手段。象崔呈秀,到地方上核查吏治,就要出手索賄,不給好處,就狠狠參你一本。

    萬曆年間的給事中楊文舉,比崔呈秀還狠,每到一地索賄竟達上萬兩白銀。

    而京中的言官,則盯著入京述職的官吏。不給好處就給你編罪名、扣帽子。

    甚至於還有些言官是收錢辦事,你讓我彈劾誰,我就彈劾誰,在噴子界很有信譽。

    除籍、抄家、下獄、論罪,朝廷的處置一如既往地狠辣,絕不拖遝。

    一波一波的震動,從京師向地方蔓延。邸報上大篇都是因貪腐而罷黜論罪的記述,大明官場仿佛在經曆一場暴風雨的蕩滌,令人震驚。

    而此時,京郊的演武場炮聲隆隆,大地顫動,正在上演著令人震撼的場景。

    幾門紅夷大炮噴吐著煙霧火焰,將一顆顆炮彈射向遠處的預設目標,落地後激起一團團塵土灰煙。

    少年皇帝在九曲黃羅傘下麵露微笑,不時舉起望遠鏡了望遠方,絲毫沒有害怕和惶恐和神情。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