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九十八章 血火之勝(1/2)

    一邊寬,一邊窄,四五杆長槍嚴陣以待;而建奴隻能從一架雲梯上攀爬,也就是一次隻能上來一個,立足未穩便遭猛捅猛刺,處於絕對劣勢。

    也有勇悍的建奴登上城頭,甚至能占領一塊區域。但很快就在城上明軍洶湧不斷的圍攻下被打下城去,或是橫屍城上。

    該是最後一擊的時候了!

    熊廷弼在親兵的嚴密保護下,一直觀察著建奴的攻勢,用旗號金鼓指揮著整個守城作戰。

    當看到建奴的雲梯鉤梯已經基本都用上,沒有多少後備,他知道大反擊的時候到了。

    抬眼望了望邊,太陽已經變了顏色,也改成了“夕陽”這個名字。就讓血與火爆烈燃燒,結束這場廝殺,打碎敵人破城的美夢吧!

    大旗舞動起來,戰鼓隆隆,拉開了大反攻的帷幕。

    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城頭上的炮聲停了下來,似乎彈盡藥絕的樣子。這給了老奴等人無窮的希望,都瞪大眼睛張望著,希望這是破城的前奏。

    驀地,轟,轟,轟……此起彼伏的轟鳴響徹城頭。

    裝填冷卻完畢的佛朗機、虎蹲炮全部開火,將成千上萬的彈丸猛地潑向城下的建奴。

    這突然而猛烈的轟擊,使建奴的弓箭手傷亡極大,射向城上的箭矢為之一停。

    城上的炮手飛快地更換子銃,以最快的速度繼續轟擊,給建奴造成持續的傷亡,並掩護城上的明軍迅速運動。

    炮聲一停,無數明軍便現身而出,將手中的瓶瓶罐罐扔向城下,這些瓶瓶罐罐有的還帶著閃爍的火星。

    轟,轟,呼,呼城下爆起無數火光,火罐、火藥罐、燒酒瓶、轟雷,或炸或燃,騰起的火光,迸現的閃光,將城下變成了火和光的大舞台。

    沒錯,還有燒酒,能點著的高度酒。

    蒸餾酒到了明代,技術已經成熟,消費也已普及。因其度數高,能點著,而被稱為“燒酒”或“火酒”。

    特別是在北方,因為氣候的關係,辛辣的燒酒很受歡迎。喝起來感覺“不啻無刃之斧斤”,又被好酒之徒稱為“燒刀”,製作燒酒的作坊稱“燒鍋”。

    而燒鍋論起來的話,應該算是馳名中外的二鍋頭的始祖。雖然達不到二鍋頭的六十五度,五十度往上還是有的。

    這個是朱由校憑借自己後世的“酒精考驗”,品嚐了京師的燒鍋,得出的比較精確的結論,誤差上下不超過兩度。

    實話,朱由校不太喜歡喝高度酒,他後世號稱“啤酒王”的。但在“微服私訪”時嚐個新鮮,卻留了心。

    在古代,薪柴膏油之類,屬於最初級的縱火手段,猛火油才是王道,尤以宋朝時的運用最為成熟。象猛火油櫃,就很有點後世火焰噴射器的意思。

    但猛火油的原料是石油,在古代的中國比較稀少。隻有在陝西省延安、甘肅酒泉等少數地方,有過原始的采集。

    隨著火藥的普及和發展,本來就來源很少的猛火油,在明清逐漸衰落。猛火油櫃這個具有火焰噴射器雛形的武器,更是少有記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