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八十九章 朝堂慣例,罷官良招兒(2/2)

    在萬曆二十一年,趙南星任吏部考功司郎中,第一次參與京察時,便放出狠話:“內察之典,六年一舉,君子疾邪,人報怨,皆於此時。”

    什麽意思,很簡單。“咱東林黨有權了,六年一次啊,真不容易。抓緊了,別錯過,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往死裏整哈。”

    意思是這個意思,可讀書人得整得文雅點,明明是排斥異己,可還掛著君子人的名頭。

    什麽君子人,什麽去邪用正,得冠冕堂皇,就是黨同伐異。

    不管你能力如何,不管你政績好壞,專以陣營論正邪。

    這種對人不對事的京察,也虧趙南星還腆不知恥地標榜“事有益於國家,即所當為。人有合於道義,即所當與。本無可避之嫌。”

    那次京察也被視為是東林黨崛起的標誌,從此以後朝廷黨爭再無寧日。

    現在,三十年過去了,又到了報怨報仇的時候了。趙南星還執掌吏部,豈不是要更變本加厲的區分君子和人?

    鄒元標被劾求去,標誌著圍繞京察的爭鬥已經開始。趙南星成為眾矢之的,毫不意外。

    曆史上,趙南星等東林黨人便通過啟三年的京察,把與他們對抗的、意見相左的,甚至是東林黨中的一部分溫和派,都清除殆盡,大有獨霸朝政之勢。

    然後就簡單了,被排擠打擊的官員站在了一條戰線,投向了魏大爺,形成了被稱為“閹黨”的政治集團。

    但朱由校沒有時間等,盡管等到文官集團分裂,收拾起來更輕鬆,也不會讓他背上罵名。

    昏君怎麽了,死後你刨我墳哪?俺是唯物主義者,燒成灰都不在乎,怕個球!

    這個傅什麽,朱由校想認識一下雪中送炭的這位官員,看了一眼奏疏就皺了眉。

    魁就魁吧,你加個木字旁是幾個意思?要不是劉若愚剛才念了,老子都特麽不認識。差評!

    朱由校放下奏疏,也沒好意思問劉若愚,這個木頭魁是個啥意思。

    劉若愚則繼續把奏疏一一念給皇帝聽,當讀到戶部尚書李宗延的奏疏時,朱由校的臉色甚是難看。

    遷徙遼人入關安置,養兵發餉……財政有缺口,李宗延請朱由校拔發內帑。

    倒不是心疼錢,嗯,也是真的挺肉痛。朱由校思慮再三,決定再拔內帑救急。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呀,自己省了又省,又能支撐幾時?

    “宣魏忠賢入宮覲見。”朱由校算了下時間,狠下心來,殿試之前搞個大動作,先弄點錢花花,也震懾一下朝中眾臣。

    劉若愚又拿起一份奏疏,朱由校歪在椅中,甚是無聊。

    “津督餉侍郎出缺,內閣廷議由戶部左侍郎鄭三俊出任。”

    朱由校想了想,搖頭道:“此議不妥,津巡撫畢自嚴有經濟之能,著進畢自嚴右都禦史、戶部左侍郎,並兼領督餉侍郎。”

    停頓了一下,朱由校又接著口述道:“南京庫藏空虛,諸省額解錢糧亦呈蕭條之勢,著戶部左侍郎鄭三俊轉任南京戶部尚書,前去清理整頓。”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