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京”味兒

正文 第22篇 北京:旅途者的站台1(1/5)

    (一)如何和北京人打交道

    去一個城市,要想很快融入這個城市,那麽就有必要對這個城市的人有一個了解。北京,作為六朝首都,天子攝政之地,這裏的子民自然也多幾分優越感。時至今日,這份優越感絲毫未見消褪,反而在部分北京人中間愈演愈烈,因而對外地人呈現出居高臨下的傲慢神態。當然,並非所有的北京人都如此,也有好客的北京人,他們的熱情會讓你“受寵若驚”。而對那些對北京超自戀的北京人來說,那種自戀情懷隻會讓你自歎弗如。

    北京人,集讓人愛與讓人惱為一體,本章全方位向你展現新老北京人……

    ·城市自戀類

    數千年的文化傳承鑄造了中國人的共性與同一性。同時,又因為地域差異,因而不同地域的人又有其個性化的色彩。比如北京,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作為六朝古都,生活在這裏的人便多了一種自戀情結。

    事實上,用地位和金錢築就的八旗子弟的溫柔鄉雖然早已經不複存在了,但是其魂至今還在影響著“土著”北京人,塞滿了每個老北京人的細胞。

    北京人仍舊停留在往昔貴族徽章折射的榮光中,依舊提著鳥籠傲視著行人,那種自戀情結可見一斑。在北京人看來,無論是官吏還是平民百姓,似乎都可以做外地人的主子,都高外地人一等,這也就是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的原因。他們潛意識裏認為,自己沾了皇城的光,就有了當主子的資格,也不管自己在北京的社會地位如何。這種意識是透在骨子裏的,在他們的心理早已經給自己加上了“寵兒”的稱號。而這種誇張了的虛榮,讓北京人超級自戀,讓他們覺得除了北京,其餘都是鄉下,什麽上海、天津、深圳來的外地人,一概都不入眼,即便是來自紐約、巴黎和倫敦的人,也未必會在北京人眼裏。由此可見北京人的自戀情結與多深。

    這種城市自戀情結並不隻體現在北京普通大眾身上,甚至社會名流也為自己是北京人而暗喜。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就曾自傲於“北平人”,他曾用略顯誇張的筆調寫道“在太平年歲,街上的高攤與地攤和果店裏,都陳列出隻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的水果。”言外之意,鄉下人是萬萬不可能認識的。他在描寫北平菊種種類的時候這樣寫道“式樣之多,足以甲天下。”可見其“自戀”心態。

    所以,當你發現一個北京人有自己城市的自戀情結時,你最好合點對方的意,他吹,你就捧,這並不妨礙你在北京的發展。尤其你對北京印象不好時,也不要在他們麵前說表露出來,否則,導致對方跟你橫起來,對你不依不饒,或給你使點絆子,你就很難在北京混下去了。

    ·好客喜侃類

    都說北京出侃爺。這話不假。

    君不見華燈初上之時,北京大街小巷裏的大小酒樓準會有三五成群的哥們兒弟兄往桌前一坐,要上兩瓶二鍋頭,外加幾盤涼菜,話閘打開,就開始貧,開始侃,而且沒完沒了。人家喝酒是情調,而喜喝二鍋頭的“北京爺”喝的是語調。此語調,當然是天南地北,無所不包。如果侃爺們還帶著北京土話中的一股子混不吝,帶著那麽一股子滿人後裔的清高的臭勁兒,這侃說不定還能侃出一頓架來打呢!

    有人將侃爺們的侃叫侃大山。“侃大山”重在“侃”,侃者可以眉飛色舞,可以氣吞山河。在北京,這種侃爺甚眾,並且都好侃和善侃。看那王朔可以將“侃大山”侃成暢銷小說,馮小剛可以將“侃大山”侃成“叫座”的電影,就可見北京侃爺的功力。

    本來,北京盛產侃爺並沒有什麽不好。這主要得益於北京人生在皇城根下,政治敏感度自然比較高。在北京,隻要是國際國內出現過一點點有影響的事情,皇城根地下的人,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幾乎都是專家和學者,他們那侃侃而談的氣勢,那“有理有據”的分析,大有舍我其誰的大將風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