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星雲大師智慧感悟課全集)

正文 第70章 種植四種心田,收獲人生智慧(1/2)

    【藏經閣】

    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縛見性,是障因緣,散風動心。不寂而滅,空空八倒無緣……一切三界果罪性,皆由定滅,而生一切善。

    ——《梵網經》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方田地,種下“敬”的種子,我們就會獲得自己和他人的尊敬;種下“慧”,我們就會收獲更多的人生智慧;種下“恩”,我們就會更加懂得對這個世界心存感激;種下“戒”,我們就學會控製欲望,嚴於律己。

    有一個農夫與佛陀對話,他說:“佛陀您也應該要耕田下種,以供自己飲食所需。”佛陀回答:“我確實是在耕田下種啊!”農夫疑惑地問:“可是,我並沒有看見你使用犁具,請問你是如何耕田的?”佛陀答:“我以恭敬為種子,以智慧為犁軛,以感恩為車轅,以持戒為牛鞅,以苦行為時雨,耕除煩惱的穢草,獲得內心豐盛的收成。如此耕心內之田,能夠得到甘露果,能夠超越三界,斷除一切煩惱。”

    佛教裏說的“敬田”、“慧田”、“恩田”、“戒田”,是為四種田,它們都是可以求福的,也都是可以獲得心中的豐收的。對於我們心內的這四種田,我們必須深耕。

    第一,敬田。對於我們的親長、老師、領導以及善人君子,我們都要恭敬對待,這份恭敬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人際交往的準則。

    第二,慧田。人行於世,應當擁有無上的智慧。我們一定要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提煉經驗,提升自己的心智,提高自己對於事物迅速、靈活、正確理解和解決的能力。

    第三,恩田。父母、老師、尊長以及其他幫助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要感恩的對象。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對於老師的教導之恩,對於尊長的關懷之恩,對於那些善良的人給予我們幫助、安慰之恩,我們都要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在生活中,我們必須時刻存有感恩之心,珍惜當下的幸福。

    第四,戒田。大千世界,紛紛擾擾,功名、利益、高官、厚祿、財富都是人們競相追逐的東西,而憤怒、嫉妒、吝嗇等也是人們不可避免的壞情緒,一些邪惡的想法也是人性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如果人們不懂得舍得,不懂得自製,而是任由自己的欲望之心膨脹,而是任由自己的壞情緒爆發,那麽最終隻能走向滅亡。所以,我們要耕好自己的戒田,戒除自己過分的欲望,戒除自己過分的壞脾氣、壞情緒以及某些邪惡的信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