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星雲大師智慧感悟課全集)

正文 第10章 忍耐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

【藏經閣】 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無量壽經》 忍耐不是退縮,不是軟弱,而是避免後悔的最好方法。衝動是魔鬼,忍耐則是一種退而求勝的力量,退一步,就是海闊天空。忍耐,既是一種氣度,也是一種非凡的力量。 我們常說“忍字心頭一把刀”,忍耐固然讓人心裏煎熬,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忍耐是成就事業必需的品質,也考驗著一個人的智慧和意誌力。勾踐若不是能夠忍受臥薪嚐膽之苦,又怎能在後來滅吳以雪恥;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不因一時之氣犯下大錯,才能繼續重點,終成曆史名將。在星雲大師眼裏,忍,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藝術。在清淨沉寂中體會生命的真義,忍耐也能讓一個人在逆境中蓄勢待發等候成功。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他於長慶中期被封為光王。受封之後,貴為王公的李忱卻不得不離開京城。李忱的母親並不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妃子,在李忱幼年時,憲宗皇帝就駕崩了,留下這一對可憐無依的母子。 後來,宦官們扶持李恒,也就是李忱之兄為皇帝,是為唐穆宗。但是四年之後,穆宗由於服用藥物不當而病逝,其子敬宗李湛繼位,但是他隻活到了18歲,駕崩後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繼接任。 在這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李忱作為三朝皇叔,地位既微妙又尷尬,他隻能以黃老之道,裝瘋賣傻以韜光養晦。盡管為人非常低調,但是他的特殊身份,還是讓他逃避不了侄兒們的猜忌、排斥和打壓。文宗、武宗兩位皇帝更是對他心存芥蒂,總想抓住他的把柄,置他於死地,以絕後患,這讓李忱苦不堪言。 841年,唐武宗登基,李忱為了為了保全自己,便“尋請為僧,行遊江表間”為由,遠離了皇宮。因為流放底層,閱盡人世滄桑,所以他能體會民間疾苦,這也為他後來成大器提供了難得的磨煉機會。 李忱隱居於福建境內的天竺山真寂寺,法號“瓊俊”,但他並沒有忘記心中之誌,效法孔明隱逸於隆中、太公閑釣於渭水,準備待時而動,以實現自己“歸去宿龍宮”的夙願。在此之前,他憑著自己的“糊塗”、“無能”、“癡傻”,默默地忍耐著。 有一次,他與當時的名僧黃蘖和尚觀瀑吟聯,麵對懸崖峭壁上的一條飛瀑,黃蘖來了雅興,對李忱說道:“我出一上聯,看你能否接下聯?”李忱也是興致盎然,說道:“你道來我聽,我必能對得上。”黃蘖於是吟道:“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李忱幾乎是脫口而出:“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黃蘖聽了,對其讚賞有加。 846年,李忱從侄兒手中奪位登基,是為唐宣宗,時年37歲。 李忱能忍人所不能忍,終於在忍辱負重之後爆發,達到了自己的目標。貝多芬曾說過:“幾隻蒼蠅咬幾口,絕不能羈留一匹英勇的奔馬。”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著艱難而痛苦的忍耐。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夠忍常人所不能忍,能夠勇往直前,不為困境所羈絆。就像星雲大師說的那樣:“人要有力量才不會被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忍耐力強的人,不因一時一人一言而影響自己的情緒,當然也就不會輕易被人打倒。” 忍耐是一種智慧,不懂得忍耐的人,難以做成大事,無法品嚐到成功的甜蜜。忍耐是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的表現,是生活中應具備的能力之一;忍耐是一種良好素養的體現,一種謙虛謹慎的精神。無論我們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也無論發生什麽衝突,都請記住這句勸告:當你想衝別人發怒的時候,請默數到100以後再說話。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