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星雲大師智慧感悟課全集)

正文 第8章 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課(1/2)

    【藏經閣】

    五欲者,色、聲、香、味、觸;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是行人磨煉佛性處。

    ——《最上乘論》

    人生百味,苦辣酸甜是每個人都會一一品嚐而且伴隨一生的體驗。苦能消解人的戾氣,苦能磨煉人的忍耐力,苦能讓人更珍惜甜的甘美,有苦有甜,人生才回味無窮。

    我們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是成功必經的過程。古時一個書生若想要考得功名,就要寒窗苦讀、刻苦磨煉;今日,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須埋頭苦幹、勤勞苦作。吃不了苦,怎能夠品嚐到成功的甘甜呢?

    不同的人對苦難有著不同的解讀。有人將苦難當成對自己的磨煉和考驗,能從苦難中積極地尋找對自己有用的經驗;有人將其視做人生的不幸,怨自己生不逢時,恨世道不公,在這怨天尤人中消沉下去,在悲悲切切中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悲觀的人在苦難中什麽也沒學到,並且喪失了做人的意誌與精神;樂觀的人則從苦難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人生經驗,化苦痛為前進的力量。

    縱觀古今中外,但凡名人偉人,其成就都是從血汗、委屈、辛苦、忍耐、痛苦中點滴積累而成。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曹雪芹滿腔辛酸化作《紅樓夢》,屈原流放後創作《離騷》,貝多芬用苦難譜寫《第九交響曲》……偉大的人格無法在平庸中養成,隻有經曆錘煉和磨難,才會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和力量,讓靈魂得到升華,使人生走向成功。

    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就能做常人不能做的事,也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正如星雲大師所雲:“鬆柏必須受得了寒霜,才能常青;寒梅必須經得起冰雪,才能吐露芬芳。”

    一個禪師雖然是寺中的首座(佛寺裏地位僅次於住持的和尚),但他每天都毫無怨言地做一些粗活,負責寺裏僧眾的衣食住行。有一年,當地大旱,田中顆粒無收,香火錢越來越少,再加上寺裏米糧有限,寺中的僧人們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眾僧度日如年。

    這一天,住持外出化緣去了,幾個麵黃肌瘦的師兄弟向禪師齊聲哀求道:“首座,您煮點麵湯給大家吃吧!我們都餓得走不動路了。”禪師聽完後,取出櫃裏儲藏的油麵放進鍋裏,給大家做起油麵湯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