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農村教育塑造的農民政治意識2(2/3)

    如果說“機會意識”體現了農民因世道滄桑而引發的政治異誌的話,那麽“由均平致太平”則體現了中國農民的“千年王國”之政治理想。古往今來,那些日常年景在家種地的農民,大多憧憬“均平--太平”的理想社會政治藍圖;揭竿造反的農民有誌利用機會,也把“均平”、“補平”作為自己的旗幟。大體上,農民的均平理想可以分為六個層次:

    其一,“勞而有食”。中國是農耕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將“要想吃飽飯,須用汗水換”的古老真理奉為圭臬,本能地厭惡不勞而獲者。因此,盡管在現實現中他們可能會羨慕這些人,但在其理想樂土中,卻理所當然地要排斥“不稼不穡”的“碩鼠”(《詩經·魏風》),提倡人人勞動,“賴其力者生”(《墨子·非樂上》)。

    其二,“寡欲無為”。“寡欲無為”是實現均平理想的應有之義,生活態度淡恬才可能實現物質分配的均平。中國農民很早就意識到人的欲求是沒有止境的,所謂“欲壑難填”。按原始道教《太平經》的說法就是,人的欲念一起,勢必“日就浮華”,“複使後生趨走不止,山川為空竭,……生民消耗,奸偽複生”,從而“以亂其治”。抑製欲望,是彌亂的釜底抽薪之法。黃老之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切合中國農民心理的統治術,由寡欲而派生克已節儉,由無為而導致政事簡便。

    其三,“差序和諧”。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為,中國農村是一個以差序格局為特征的社會。其實差序可以有兩層含義,一是血緣差序,即按血緣遠近來決定親疏的社會梯度;二是等級差序,即按社會身份安排社會位置的等級階梯。似乎有些奇怪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農民對於血緣關係的依戀與看重是無以倫比的,而對於壓在他們頭上的縉紳和官府倒不無嫌瑟。但是在他們的理想模式裏,這種情境卻倒了過來,血緣差序被打破,人們幻想和渴望的是在整個社會實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兼愛氛圍,許多農民起義和秘密結社都體現了打破血緣的“人皆兄弟”法則,乾嘉年間鄂豫等五省混元教起義,其教中就“不論輩份”,有的教徒說他父親是他的徒孫。而洪門則“以洪為姓,患難相扶,拜天為父,拜地為母”。體現了農民在特殊情境中力求實踐理想的嚐試。而另一方麵,農民日常所厭惡的等級差序卻在理想社會藍圖中保留了下來,從《墨子》中的裏長、鄉長、國君、天子,到太平天國《天朝田畝製度》的兩司馬、旅帥、師帥……諸王、天王,農民的理想排列著鮮明的等級階綈。按農民原思維邏輯,隻有打破血緣關係,才能“破私立公”,而他們又想象不出除了等級差序,還能靠什麽來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