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農村教育塑造的農民政治意識1(2/2)

    同士大夫相比較,農民的天下觀要直觀一些,浪漫和想象的成分也更多一些。在他們看來,天下的分成中國和外國的,中國是主,外國(蠻夷)為輔,雖然外國有時也十分狂妄,妄想讓中國稱臣,但戲曲小說裏從不把外國的國主稱為皇帝,有時還稱為“狼主”。盡管事實上“胡人”在與中原王朝的戰爭中不知掠去了多少子女玉帛,而且總是漢族王朝嫁出公主“和親”,但在民間戲曲小說裏,但由與外夷征戰,總免不了會有對方的公主傾羨於漢人將領,以致私配終身,不顧父母之邦,反而向著漢人(楊四郎、嶽家小將、羅通等都有這般豔遇)。這是用虛幻的男女關係暗喻華夷的主從地位。

    農民的夷夏之分同樣是明晰的。凡涉及諸夷,和平共處時少,爭鬥打架時多,因為民間戲曲小說就是這樣一種格局。作為遊牧民族擾亂中原農業秩序這種曆史經驗的直觀反映。“外國人”(外族人)的存在,似乎就意味著不祥或災難,他們本應臣服於中國,可卻屢屢狂妄自大,想要中國反過來當他們的附屬,每次進攻中原,總導致生靈塗炭。而且這些外國人還非常難以打敗,須得忠臣良將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方可奏功,有的還失敗於外敵與內奸的勾結之手(嶽飛、楊令公)。對外戰爭往往牽扯到國內的政治鬥爭,民間戲曲小說裏的忠奸之分,往往都具有愛國與賣國的意義。即使以和平方式出現的外國人,也不是什麽好事,民間故事裏常有這樣一類,外國使節總是到中國來出難題,為難中國的滿朝文武,如果被難住了,那麽中國就要向他們朝貢。

    總而言之,天下觀和夷夏觀是農民政治意識中受上層文化影響最多的部分,士大夫的這兩觀的底蘊是文化中心主義。農民雖然而沒有士大夫那種根深蒂固的文化自負,但是他們無疑也是樂意相信自己文化的優越性,容易產生對外國人的鄙視乃至敵意。特別是到了民族矛盾非常突出的近代,當農民與外國人最初接觸時的純樸善良的好奇心平複之後,外國人所帶來的實際損害與可疑的行止,極易喚起潛伏於他們心靈深處的華夷之辨意識。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