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王爺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淩傳

二百九十七 淨土不靜(1/5)

    “皇上欽封你為威武侯,你倒也不負這威武二字,北驅韃靼,令伯顏和火篩如此猛將望風而逃;東靖倭寇,恩威並撫,百年貽患一朝得平;南降西番,收復滿刺加,諸番國望而生畏,很好,很好!”

    蜀王臉上綻起一絲笑容,似對楊淩的武功十分欣賞,一邊說著一邊連連頷首。旁邊眾文武官員見狀少不得又是一番拍馬奉迎。清靜的大殿裏頓時響起一片嗡嗡之聲,仿佛一群蒼蠅縈繞不去。

    楊淩不以為意,淡淡笑道:“多謝王爺誇獎,這都是將士用命,朝野一心,皇上英明。本侯借兵時,川軍英勇善戰,在清剿倭寇時也曾立下大功。王爺是巴蜀之主,本侯還要謝過王爺。”

    楊淩一邊欠身稱謝,一邊暗暗腹誹:“今天來為的就是看看蜀王對我故意透露的消息有何反應,這可好,他愣跟沒事人兒似的,巴蜀的事隻字不提,跟我縱論起天下來了,今天算是都交待在這兒了。虛言客套,你捧我、我捧你,我跟他個病秧子有什麽好聊的?雖說韻兒和阿德妮不在,就是看小伍和小愛聊天打屁也比在這坐著強呀!我還是沉不住氣呀,如果來了成都就閉門不出,恐怕他摸不清我的底細,反而要著急了,莫非我一到成都便來探望他,表現的太過急迫,讓他看出我心中沒有什麽底牌了?”

    楊淩正暗暗尋思著。蜀王已轉口道:“威武侯不但是我大明傑出地將才,對於民政似乎也別有心得。孤王聽說,你這一路行來,正在向沿省布政使司推廣引進的西洋作物?”

    楊淩見他臉色青白灰暗,顯得無精打彩,不過對這個似乎很關心。忙道:“是,這些作物在陝西、湖南和京師試種大獲成功,這些莊稼耐旱耐蟲害,而且隨處可種,不佔良田沃土,推而廣之,對農耕大有裨益。”

    蜀王微笑道:“這個孤王已經聽說了。陝西今年大旱,不過這幾種莊稼收成極好。蜀地多山,有些地方不宜務農,百姓生活貧苦。孤王已派王府管家去陝西收購糧種、聘請懂耕種的師傅,明年巴蜀也要在貧瘠地、沙嶺地上廣泛種植。”

    楊淩一聽欣然道:“王爺高瞻遠矚,本侯佩服。此次來到四川,本侯還帶了辣椒、蕃茄等調味品和蔬菜種子,昨日已交給安大人了。相信這些東西一旦收成,必受巴蜀百姓歡迎。”

    這話他倒是十分篤定,常言說: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看來辣椒要麽是適宜在這些地方種植。要麽適宜這些地區百姓的口味,所以一經傳入中國,才在這些地區發揚光大。

    安文濤也欣欣然地道:“蜀王殿下最重農耕。南京戶部撥不出銀子,王爺便從王府收入中拿出大筆銀兩興修水利、鼓勵屯田,至於修橋鋪路、開辦民學更是不遺餘力。如今巴蜀耕地達十萬頃,鹽井年產三千萬斤,是立國之初的三倍。如今蜀人自給自足,安逸享樂,再不必高價購進解鹽(山西的鹽),蜀王府功莫大焉。”

    楊淩多少了解了一些四川地情形,知道四川的銀、鐵、茶葉和瓷器等產量也極豐富。蜀錦的名氣不弱於蘇繡,這些自然不全是蜀王之功,更全非當代蜀王之功,但是歷代蜀王做為巴蜀的最高統治者一直享有超然的權力,如果沒有他們從中支持,確實不可能發展的這麽快,不禁頷首稱是。

    “唉,這可不是本王之功,本王隻是秉承歷代先王遺製,重視農耕、厚待百姓,具體的事情還是蜀地官府和百姓們在做。嗬嗬嗬,本王既非完人,又非全才,這麽多事孤王哪做的來,可不能胡亂攬功。”

    安文濤唯唯稱是,隻是臉上笑嘻嘻的十分輕鬆,顯然把這當成了蜀王的客套,並沒太往心裏去。蜀王深深地看了楊淩一眼,說道:“威武候既通行伍,又稔民政,還曾是太子侍讀,這樣地人才算是文武全才。”

    楊淩連忙欠身道:“王爺過譽,本候不敢當,實在不敢當。”

    蜀王笑容一斂,說道:“威武候功在社稷,有目共睹,就不必過謙了。不過……本王心中哽有一言,實是不吐不快,今日難得見到威武侯,孤王想以一個長者的身份好言相勸,威武侯可願聽從?”

    楊淩一怔,忙道:“王爺請講,楊淩洗耳恭聽。”

    蜀王微微蹙眉道:“威武候武力驅除四夷、關心發展農耕,戰功赫赫,政績卓著,孤王十分讚賞。可是……候爺到底是太年輕了,做事不免喜歡急功近利,有些事牽一發而動全局,應當慎之又慎,而侯爺……有些欠思量了。”

    這話一出,殿中頓時肅然無聲,氣氛開始緊張起來。蜀王是當今天子皇叔,巴蜀最高領袖,而且威望隆重,是天下第一賢王。他隨意訓斥哪個一二品的大臣,也不算失禮,更不會有人敢出言頂撞。

    但是楊淩是什麽人?他雖說沒打著欽差旗號來探望蜀王,可他是實實在在的欽差大臣。太子侍讀,有從龍擁戴之功;天子近臣,在大同與皇帝共禦強敵;京師外四家軍統兵副元帥,而那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主帥,就是正德皇帝本人。

    放眼當今天下,除了內廷首相劉瑾,哪個朝中大臣見了他不矮上三分?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人物,雖說地位頂破天去也比不上蜀王。可人家和皇帝地遠近,可比你這一百多年沒和皇帝直接打過交道的叔叔近多了。

    安文濤本來連準備上奏和向市井間宣傳的腹稿都打好了:今天陽光明媚,萬裏無雲。蜀王朱賓翰殿下在青羊宮親切會見了欽差大臣、威武侯、柱國龍虎上將軍楊淩大人。

    會見在祥和、熱烈、友好的氣氛中進行,本著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地目的,賓主雙方就軍事形勢、農業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當晚,朱賓翰殿下在鬥姥宮設晚宴招待欽差一行。宴會洋溢著……

    本來兩個人互相吹捧,拿肉麻當有趣,這不是聊地挺好麽,蜀王這是怎麽了?眾官員麵麵相覷,不敢多語。李森眼底精明地眼神一閃,隨即又恢復了莽撞粗愣的表情,傻乎乎地坐在那兒。

    布政使安文濤慌了神,急忙去看朱讓槿,朱讓槿也是一臉的茫然:父王不是怕楊淩在四川惹事生非麽?今天的會麵原本就是一場禮節性的拜訪,給足麵子把他打發走不就完了麽。父王這是演的那一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