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王爺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淩傳

一百六十三 劉瑾變法(1/4)

    劉瑾見楊淩目瞪口呆的模樣,心中更是得意。憑心而論,奸臣隻是別人對他所作所為的評價,奸臣本人可不這麽想,劉瑾何嚐不想做出一番事業來?隻是……

    楊淩接過劉瑾那本厚厚的奏折打開來一瞧,還別說,劉瑾的奏折絕對沒有那種又臭又長、拐彎抹腳的毛病,奏折中開門見山便提出朝廷機構臃腫、政令不行、以權謀私、違法亂紀的情形十分嚴重,既而針對時弊,提出變法。

    比如任用私人、裙帶升官現象極為嚴重,官員不在原省任職的舊製早已無人遵循,正德即位後曾按照劉瑾和楊淩的建議重申此事,發付吏部執行,劉瑾對這一措施極為得意,此次舊調新彈,建議列為朝廷律條,作為考核官員的一項製度。

    再比如,朝廷對地方錢糧的查盤一直不怎麽詳細,以致出現了一個怪現像,大明稅賦極輕,國庫收入極入,但下層的百姓卻苦不堪言,蓋因朝廷監管不力,下邊層層盤剝加碼,是以瑾決定改變戶部官員臨時抽查各地庫存糧為經常性製度,且每年盤查達十二次之多。

    手~打~小~說,手~打~版~小說,文~字~版~小說,

    其外,重視丈量屯田、打擊走私商人、整頓鹽法、酷刑治貪、減輕家賦稅和勞役、文官治軍等等林林總總,不但提出了問題,而且每條都有相應的辦法。

    楊淩細細看來,不覺大是驚奇,這其中許多觀點都是針貶實弊、一針見血,或許是因為劉瑾自己就是出身貧窮,他那個智囊又是個小小的落第秀才。許多到了朝廷上就被遮掩住的問題卻瞞不過他們的眼睛。

    劉瑾笑眯眯地抿了口茶。耐心地待楊淩讀完,才問道:“楊大人,你覺得咱家這些政策可行麽?”

    他雖問著楊淩,卻已得誌意滿等著楊淩誇獎了,他的策略中許多都是正確的,但真要執行起來,執行地官員本身就是個大問題。

    比如那條峻刑酷法製貪,楊淩看到這兒就有些想笑,劉瑾做了內相後,自己就沒少收禮。而且同外廷猜忌內廷一樣,劉瑾也信不過外廷,將此事在條陣中明確注明有東廠執行,試問一堆敲詐勒索的痞子執法肅貪會有什麽效果呢?

    重新丈量田畝、依田地數量納稅這一條楊淩是讚同的,他在雞鳴驛時就遇到過這種怪事,大明建國初的地主,如今已淪落成貧農,可是官方記載的田畝數還是一百多年前的,依此納稅差點兒沒把那戶人家逼的上吊。

    至於文官領兵。楊淩是堅決反對的,不過劉瑾這麽做,是從維護君權出發,楊淩現在已不是初入京時的毛頭小子,不會在官麵文章和別人幼稚的爭個你死我活,聽了劉瑾詢問。楊淩沉吟一下,歎道:“公公這番理論,實是大有道理,不過……實行起來大有難度呀。”

    劉瑾見他讚同,心中大樂,至於難度……劉瑾樂觀地很。他笑眯眯地道:“大人。你覺得我這般呈於皇上,可行嗎?”

    楊淩趕緊道:“呃……有些小問題,比如,公公認為戶部應該每個月盤查一次各地錢糧,這個……就過於頻繁了,舟車鞍馬不勝勞頓呀,這一撥官員出了京,還沒等回來呢。第二撥就得下去了,再說糧賦大多按年收成,臨檢頻繁,地方官員迎來送往哪還有時間處理政務?”

    劉瑾聽了連連點頭道:“是了是了,咱家倒忘了那各地的官倉不在京裏,這個要改,改為一年兩次。”

    他拿過奏折了標注了一下,又問道:“還有何處不妥?請楊大人多多指教。”

    楊淩指著那條文官領兵的條文道:“在雞鳴驛時,那位禦使大人身為文人,不懂軍事,對行軍布陣卻處處幹涉,害得大軍被困葫蘆穀,最後葬身亂軍之中,公公也是深受其害呀。

    你看這裏,這裏說設文官總製九邊,鎮、巡以下皆受節製,如果韃子再來襲邊,讓一個文臣在上邊胡言亂語一番,豈不壞了大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