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王爺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淩傳

第一十三章 首席師爺(1/3)

    楊淩坐在簽押房裏,望著麵前堆集的一堆案卷發呆。他很想馬上投入工作,可是就象一個外行人乍對著堆得一人多高的爛魚網,千頭萬緒,根本不知從何處下手。  如果你想想縣太爺負責的工作就知道了,可不僅僅是電視上看到的沒事坐在七品正堂上拍拍驚堂木呀,一縣的財政呀、稅收呀、交通呀、律法呀......,所有的一切都要縣太爺來拍板,本來縣太爺除了縣丞、主簿,還有一堆刑名師爺、錢糧師爺、刀筆師爺,現在閔縣令這個半吊子縣太爺一股腦兒全丟給了楊淩,就算是一個富有經驗的紹興師爺,怕也一時要心忙腳亂。

    簽押房是串糖葫蘆般的三間平房連起來組成的,通常縣太爺的師爺、幕僚們就在這裏閱覽公文、處理政務。簽押房前邊就是縣太爺問案決事的七品正堂,而後邊則是縣太爺一家的住處。

    自從幫助馬家解決了人命官司,閔縣令對他大為讚賞,當下便請他到府上擔任師爺。楊淩正愁自已無所事事,被一個小姑娘養活著忒也無恥,當下欣然應允。

    不過由於韓幼娘那哀怨的眼神,他隻得對閔縣令言明,做師爺也隻是權宜之計,待來年大考,還是要去省城參加鄉試的,閔縣令也一口答應。

    其實他自知命不久矣,平時向人打聽也知道那時就算考上狀元,最好的結果也就是留在京城做個翰林編修,能馬上外放個知縣就了不起了,根本沒有大官可做,現在也隻是出於對韓幼娘的疼愛和男人的責任感,想盡量給她留下一份家產而已,根本不想去參加鄉試,隻是架不住女人的柔情,韓幼娘年紀不大,可是一雙幽幽怨怨的眼神兒,足以讓他改變主意了,至少表麵上是如此。

    閔縣令是大兵出身,帶過來的親信也都是當兵的,與這一縣治理實在一竅不通,縣裏原來的黃縣丞對他不陰不陽、整天就象個泥塑木雕一般,要不是每月發餉銀的時候還能看到他背著個空口袋跑來領米領錢,簡直就看不到這個人的影子。

    虧得雞鳴驛民風淳樸,兩年多來也沒有什麽大過,不過眼看每隔三年政績大考之期將至,朝廷要考核官員政績,閔縣令雖然心眼兒粗,也不免要打些自已的小算盤。

    朝廷大考,政績由何而來?其實不外乎兩樣,一個治下清明,一個是稅賦及時。所謂治下清明,隻要沒有農民騷亂、商人罷市、書生抗議、沒有大案要案,那便可以上報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景象了。

    雞鳴驛駐紮著兩隊官兵、再加上驛丞署、縣衙門的差役們,管理之嚴尤勝一般的三等縣,兩年來倒沒有什麽大事發生。可是這稅賦及時則不然了,由於本地是諸多商客集散之地,這商賦稅銀收得倒還及時,可是附近居民以山中住戶為多,平時本就住處分散、不易管理,再加上山田貧脊、韃子又時不時來騷擾劫掠一番,這糧稅交納頗不理想,大考之時不免成為閔縣令的軟肋了。

    閔縣令做官做得渾渾噩噩,也是前些日子去了趟府城,聽了上官嘮叼這樣事,才知道文官考核有諸多說道,正愁著不知該如何顯擺自已的政績,天上掉下個楊相公,他自然委以重任,企盼他能幫助自已弄出一點象樣的成績來。

    可是這個時代的政府運作方法實在不是楊淩所能了解的,楊淩的前世雖然做到保險公司的處長,但那時的管理架構和製度,哪怕沒有這個處長,整個機構的運作也不會受到太多的影響,現在則不同,幾乎大事小情都要他來拿主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