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陳家

外傳 新零售是個啥?(1/2)

    新零售是個啥?

    2006年在上海開訂貨會期間,聽大家談的最多的就是網購。當時網購的銷量並未對我們這些末端經銷商構成實際威脅,但用我們老大的話說:

    “每年一個億的增量太驚人,照這個速度下去,不出兩三年實體店將被擠壓的毫無利潤可言。”

    此時零售業也已非常成熟,自2000年後各零售商之間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打折、買贈、各種購物卡劵漫天飛舞,猶如進入到了一場不見硝煙的戰場。

    就在大家如火如荼的爭奪每年百分之八的自然增長紅利時,網商們猶如群狼般的悄悄逼近了。

    2010全國百貨業感到了嚴冬來臨之前的寒意,銷售額與利潤持續下滑,行業增速放緩。商場為保坪效,開始一個勁的擠壓品牌代理商。品牌持有者為保證利潤,處心積慮的減少商品流通環節,我們這些處在末端的品牌代理商受到了兩座大山般的擠壓。

    2013年雙十一,網購銷售額達到350億元,支付寶成交額一分鍾破億。也就在這一年,百貨業也到了寒冬期,大家紛紛改變策略,以租代營應對。

    活下去,活下去,成為了那時百貨業者們追求的目標。

    大家夥都知道,商品的成本不隻是生產和物流成本,服務是網購的硬傷。服務又分視覺服務、感觸服務、及體驗服務三部分。

    網購所能提供的隻有圖片,給人們得視覺感受,與我們精心布置的專櫃賣場相距甚遠。要知道我們的專櫃都是烤漆的,燈光都是有專業舞美設計人員布置的,其貨品的擺放與造型都是由專業出樣員精心設計的。感觸服務更是沒有,網上購物隻有冰冷的圖片以及客服打出的漢字。絕對不會有商品在手上的感受,以及專櫃銷售顧問極具親和力的話語及最恰當的消費方案。

    為此所有人開始了不斷的嚐試,最先提出的是減少無效庫存,增加有效庫存,降低商品的銷售銷售成本。再往後便是將商品服務向邊緣化延伸,增加商品服務的種類,從而打造個性鮮明的複合店。

    最終的結果是成功者不多,倒在探索的道路上的人不少。

    電商起源於美國,為什麽網購在美國發展卻沒有我們這麽迅速?這與美國零售業的成熟度有關係。

    我們是1995年開始在商場上賣服裝的,那時叫聯營。作為一個三類城市,商場裏的品牌並不多。我記得我們上交給賣場的費用,是倒扣百分之二十。2000年左右,商場經過了一場經濟危機,我們才開始經營品牌。此後隨著競爭的持續白熱化,商場開始注重服務,隨之附加在經銷商身上的費用也在逐年增加,最終增加到了倒扣百分之三十之多。

    為增加市場占有率,價格戰由此也愈演越烈。

    價格戰帶來的最終後果是,各大商場並沒有將全部精力與心思放到服務上。賣場裝修越來越豪華,擴招的品牌越來越多,營業麵積增大,硬件上去了軟件卻下來了。當遇上銷售成本極低的網購時自然是一擊即潰。

    這是一個循環,當實體店被逼到一個角落時,大家才明白增加服務成本,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更人性化的消費體驗,才是實體店生存下去的唯一途經。

    自此便有了新零售。

    單從字麵上理解新零售是:

    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