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陳家

正文 二三八章不死陰魂(1/3)

    二三八章不死陰魂

    說起這個鄧演達,那可是在中國大地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

    鄧演達,字擇生。1895年生於廣東惠陽永湖鄉鹿頸村。也就是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李鴻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等,在馬關春帆樓開始談判,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了日本。

    《馬關條約》的簽訂,拯救了風雨飄搖的日本。通過日清戰爭獲得的巨大利益,也極大的刺激了,日本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從而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馬關條約》也給各國列強提供一個範例。帝國主義列強們看到了對華輸出資本帶來的巨大利益,緊隨日本之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生於貧困家庭的鄧演達,自幼就親眼目睹了中國底層民眾,在惡劣的生活環境經中掙紮求生慘狀的鄧演達。在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種子,同時也樹立了救國救民的宏大理想。

    帝國主義列強瘋狂無止境的掠奪,地方豪強無情的壓榨,及借洋務運動崛起的買辦階級,對社會資源無底線的攫取,是致使廣大民眾致貧的根源。而大多數的貧困人家,仍堅持認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貧困的鄧演達家也不例外,傾其所有供鄧演達讀書。

    十四歲時,鄧演達考入廣東陸軍小學。由於他知道自己是為什麽而讀書,因此他比別的孩子更刻苦。兩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加入同盟會,直接融入了武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鬥爭中。

    從學生軍到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軍官學校工兵科第六期,鄧演達用八年時間完成了成為一名合格軍人,所需的所有理論學習。

    1920年初,在西北邊防軍見習的他,經辛亥革命元老、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何子淵引薦,到福建漳州參加援閩粵軍。任憲兵連連長。8月援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桂係軍閥。鄧演達率憲兵隊隨軍出發,任督戰隊隊長,並屢向上級獻策,打敗敵軍,深受鄧仲元讚許。

    自此後鄧演達便義無反顧的投身到了國民革命的洪流,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並得到了孫中山的信賴和嘉許。而經過大革命洗禮的鄧演達,也逐漸成了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和堅定的守衛者。

    清政府被推翻後,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而中國貧窮落後的現狀,仍未能得到實質上改變。陳炯明事件後,孫中山強烈的意識到,若要救中國,必須驅逐列強,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現狀。經過長期的試探和接觸,最終決定與紅色革命的領導者蘇聯合作,提出了旨在打倒軍閥、驅逐列強的聯俄、聯共、輔助農工的三大主張,將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導致中國貧弱的三座大山。鄧演達積極擁護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積極參與和指揮了轟轟烈烈的湖北土地運動。激進的土地革命觸動了地方豪紳和買辦階級的神經,早就對國民黨領導權覬覦已久的的蔣介石,在孫中山病逝後,毫不猶豫的投身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懷抱,對革命者舉起了屠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