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醫聖

456章 竹雕生意!(1/3)

    趙大寶眼睛發光,神情頗為興奮。

    湯嶼鎮很久以來,雖說是一個以漁業為主的小鄉鎮,但也有一些其他的民間手藝工匠。

    其中,就有竹雕!

    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

    華夏的竹雕藝術源遠流長,學術界與考古界一直認為,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漢族先民們就已經學會用刀在竹子上刻字記事。

    這種最原始的竹雕,應該先於甲骨文。

    因為甲骨文已經具備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而所謂竹刻記事,最初刻的僅僅是符號。

    遠古時期,華夏中原與北方地區不生竹子,便用獸骨來刻寫,而南方盛產竹子,就將符號或文字刻在竹製品上了。

    但是竹製品很難保存,比不上獸骨,經過漫長的歲月,我們今天還有幸看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遺物,卻很難再見當時的竹雕作品了。

    不過,根據古代文獻上的記載,華夏竹雕藝術的源頭,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湯嶼鎮境內,還有一些傳承下來的竹雕藝人,隻不過這些人年紀都是不小了。

    至於年輕人,都不願學習。

    原因也簡單,由於銷售渠道限製等原因,那些竹雕作品很難銷售掉,勞動卻沒有回報,自然沒人樂意學。

    畢竟,誰都要生活。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當地竹雕這門藝術,正麵臨失傳的危險。

    文化傳承這事肯定是鎮府所關注的,隻是一直以來都沒想到什麽好辦法。

    但前不久,羅美霞關注到青山村發現秦朝古墓群一事,更注意到其中還挖掘出了秦朝記事的竹簡。

    這不,受此事激發,她腦海中一道靈光突然閃過,就想起了鎮內那些竹雕藝人。

    那些竹雕作品難有銷路,主要原因是沒有人欣賞,鎮內大多是鄉下人,哪有那種藝術熏陶,自然也不會消費。

    可去青山村的遊客卻不一樣!

    凡是能出去旅遊的人,經濟基礎應該都還行,相對來說,藝術鑒賞能力總比鄉下人強,購買竹雕的意願或許不會差。

    因此,羅美霞才找來趙大寶,商量一下,是否可以將鎮內竹雕藝人的竹雕作品放在青山村銷售。

    甭管最後能銷售多少,至少也是一條銷路啊。

    趙大寶覺得此事大有可為。

    青山村目前遊客數量不少,但除了那些景點與服務外,其他的消費產品還不豐富,最多就是一點農家土特產,比如一些土雞蛋、曬幹的山貨等。

    假如能夠引進竹雕,那也是刺激了消費,讓有點閑錢、有點雅興的遊客可以帶點紀念品回去。

    “美霞姐,你這道靈光閃的可以啊!”

    趙大寶開心的哈哈一笑,目光不由望向了羅美霞,這一看,他才注意到這美婦今天的著裝有點不一樣了。

    在以往,羅美霞的穿著打扮十分性感嫵媚,多以黑色係為主,比如黑短裙、黑絲襪。

    而現在,這女人卻是一身白,上身女士白西裝,身下則是白色西褲,高跟鞋也是純白色的。

    大多人能駕馭黑色著裝,卻不是誰都能駕馭白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