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成首富從遊戲開始

第1045章 手遊撞車了!(1/4)

    其他電影的成本中,宣發都是占很大一部分的,這也會影響片方最終的收入。

    某些電影的製片方和發行方就很喜歡簽對賭協議,比如製片方以總票房10億的價格將電影的保底發行權授權給發行方,這樣一來,製片方直接就可以獲得3億多的保底收益。

    這樣做的好處是,製片方可以少擔風險,就算電影票房慘敗、血本無歸,這些損失也都會由發行方承擔,而製片方還是可以從發行方那邊穩拿3億多。

    可如果電影票房爆了,超過了10億,那麽多出來的這些錢,隻有一小部分會給到製片方,大頭都被發行方拿走。

    當然,這種協議也不是人人都有資格簽的,往往是名導演的金字招牌係列電影,才能獲得這樣的待遇。

    但這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在電影行業,發行公司的話語權是很重的。一部電影想要火,必須要花費大量的資源進行宣傳,那最後分錢的時候,發行方肯定也不能少拿了。

    如果發行方預付了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那麽發行方會收取分賬票房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了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這個代理發行費還會更高。

    很多片方為了降低風險,都是不會自己承擔宣發費用的,所以最終票房中的一大塊收入都要作為代理發行費支付給發行方。

    很多電影看似票房很好,但製片方還是虧錢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但《使命與抉擇》卻是一個異類,票房雖然爆了,但卻並沒有花多少錢在宣傳上!

    在發行方沒有負擔宣發費用的情況下,就隻能收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代理發行費用,折算成可分賬票房的比例,僅僅2%~6%。

    這個具體的比例會根據雙方話語權的輕重而有所調整。

    而有著《美好明天》成功經驗、又跟神華影視關係密切的飛黃工作室,顯然有著更高的話語權。

    也就是說一來一去,《使命與抉擇》拿到的這15億票房,實際分賬的時候能比其他的電影至少多分10%!

    而以這種級別的票房來說,每多分那麽一兩個百分點,差別可能都在千萬級別。

    更何況,這些計算都是以目前的15億票房來算的。

    電影可是還要再延期2個月啊!

    當然,按照常規經驗,就算延期2個月,票房也不會再有太大的波動,延期票房能到總票房的半成,也就是5%就不錯了。

    15億票房,延期票房最多也就六七千萬。

    因為一部電影從上映到火爆是很快的,上映之後的一個月內,想看的都看過了,不想看的也不會再去看,靠著一些“漏網之魚”撐起來的票房不會很多,而且院線也不會再傻嗬嗬地給那麽多排片了。

    但問題在於,《使命與抉擇》因為初期沒有宣發,所以本來就後勁比較足,第30天的票房表現還明顯高於平均水平,延期票房的比例多半也是優於其他電影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