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成首富從遊戲開始

第741章 初版AEEIS(1/3)

    11月15日,周二。

    漢東大學古代漢語碩士生宿舍。

    幾名學生正在敲擊著鍵盤,在各自的筆記本電腦上輸入內容,並時不時地停下來,到網絡上查找各種資料。

    如果是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們是在寫論文。

    但實際上,他們是“有用APP”的第一批創作者,此時正在完成導師交代下來的任務。

    這些碩士生每人都負責一部分的內容,主要是詩、詞、曲、古文等等,將基礎內容上傳到“有用APP”的詞條之後,這些人會負責總結、整理現有的研究成果和知識,並對詞條進行完善。

    “有用APP”有專門的後台模板,這些創作者隻要根據模板進行填充就可以了。填寫的內容會由更高層級的創作者進行審核,一般是博士生或者青年講師,審核完畢之後就會按照模板顯示出來。

    這些碩士生們平時也會登錄百科網站或者知網,但是“有用APP”跟這兩個網站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結構規劃更加科學。

    “有用APP”的架構雖然跟百科網站有些類似,但除了內容上的不同之外,在使用的細節體驗上也有很大的差別。

    簡單來,“有用APP”是在努力做減法、做分層的。

    一般的百科網站會把同一個詞條的大部分信息都在同一個頁麵上展示出來,一方麵是顯得過於雜亂,另一方麵是內容沒有層次,無法適應個性化的需要。

    比如,某些人隻想要最基礎的信息,而某些人則是需要關於某個詞語、某一句子的詳細解析,這兩種極端需求,百科網站都是很難照菇的。

    “有用APP”實際上是一種多層的結構,第一層是某一詞條的最核心、最精華解析;第二層是這個詞條一些分類解析;第三層是具體到某個詞語的解析和研究;第四層則是這些內容的出處、引用論文等等;第五層是這個詞條所衍生的各類問題。

    層級之間用各種翻頁或彈窗的方式來表現,充分照顧用戶的使用習慣。

    對於用戶來,可以準確、快捷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那部分內容,而無需再翻看各種不需要的信息。

    目前“有用APP”用於古詩詞和文言文的版塊,基礎功能早就已經開發完畢,目前的工作除了修複各種bug之外,主要就是靠創作者們不斷地往上麵更新內容。

    這是一個相對枯燥的工作,不過對於這些學生們來倒不覺得辛苦。

    一方麵,這是他們的專業,整理這些內容的時候相當於也在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麵,這也算是一份工作,能夠很好地補貼這些窮學生的日常開銷。

    一名碩士生剛剛完成了今的工作,靠在椅背上伸了個懶腰。

    “老李,今任務完成了嗎?”

    “差不多了。”

    “什麽叫差不多,可別糊弄啊,上次你引用錯了一篇論文,連帶著我們也被導師警告。這個事情可是孔哲敏教授牽頭負責的,敢鬧出幺蛾子怕是別想著順利畢業了!”

    “放心,我上次是一時疏忽,現在每次寫內容我都檢查好幾遍,不會再犯那種低級錯誤了。”

    “不過我就納悶啊,騰達給我們出錢做這種東西,到底圖什麽呢?雖然是要收費,但多半是賺不到錢的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