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六零年代

第五章(1/3)

    南關村的村支部在村裏打穀場的邊上,是一進的磚瓦房,這裏是之前地主家的房子。其中三間正房是用來盛放各種糧食;右左兩廂房,一邊放著農具等物,一邊並排放了兩張竹桌,幾把竹椅,這就是村支部。

    

    “好了,他們都來了,現在發糧食。按照縣裏通知,一個知青一個月十斤粗糧麵,十斤米,還有十斤玉米和二斤黃豆,二斤糧票,二尺布票,二兩鹽票,二兩油票。”楊書記早就將東西分配好,放在桌子上。

    

    這麽些東西,勉勉強強夠吃的,吃不飽,但也餓不死。

    

    楊書記看著幾個青年高高興心樣子,就意味深長地接著道:“你們明就要開始上工了。以後幹活,才有工分,糧食和各種票都是根據公分多少發放的。多幹活,就多分,少幹活就少分,不幹活就不分。”

    

    “書記,那個……那個,不是……不是國家會出一份的嗎?”陸令儀期期艾艾地問。她在家裏,沒有工作,賺不到錢,一個月隻能分到十五斤的供應糧食,根本吃不飽。瑞在有三十多斤,可以大大改善她的生活。

    

    聞言,楊書記點零頭,端起印著‘為人民服務’五個紅『色』大字的白『色』搪瓷杯大口灌了一口,咂咂嘴,才沒好氣的道:“有,你們上了工,中午就可以去吃大鍋飯。”這些知青就話好聽,一到幹活的時候,就會怨怨地。不過也不會抱怨很久,不幹活就沒有公分,沒有工分就分不到糧食,沒有糧食就要餓肚子。這些知青經曆了餓肚子,就會老實幹活了。

    

    因為饑餓比勞累更加可怕!

    

    ……

    

    南關村真是個風水寶地!

    

    村中有口泉眼,有點甜,在高處,幹淨,南關村世世代代的人都是在這裏挑水喝。

    

    村中離縣城近,大部分土地還是比較平整的,離村子也不遠,那些貧瘠地不平整的土地早被劃入‘『毛』竹林’,種了一代又一代的『毛』竹。

    

    『毛』竹——是我國栽培悠久、麵積最廣、經濟價值也最重要的竹種;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築用,如梁柱、棚架、腳手架等,篾『性』優良,供編織各種粗、細用具及工藝品,枝梢作掃帚,嫩竹及竿籜作造紙原料,筍味美,鮮食或加工製成玉蘭片、筍幹、筍衣等;其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衣、食、住、孝觀、用、飾等等,是無汙染綠『色』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是營建綠『色』銀行的理想物種。

    

    休整了兩日,江靜蘭他們要開始下地幹活了,一大早『婦』女主任楊大姐就過來了,給她們三個女知青安排了最輕閑的活兒,就是給豆苗地除草。

    

    這季節的豆苗已經長高了,不宜用鋤頭鏟草,隻要求把長高的草連根拔掉就萬事大吉了。這活兒,楊大姐了這活兒輕鬆簡單,村裏孩子都能幹。江靜蘭是當過村花的過來人,知道這活對下過地的人來,很輕鬆,就是走個三五米,看見比豆苗還要高的草,就彎腰拔掉,一壟地,一個多時就到頭了。

    

    到地頭就直接坐著休息夠了再回轉,拔完了,上午的工分就到手了。中午吃過飯,還可以睡上一覺,午後一點半再下地。此時的農民與工廠的工人一樣,有上工時間與下工時間,到點兒就可以下工吃大鍋飯、回家休息。到了農忙時,要加班加點兒時,村支書還會給村民記兩份工分,以其調動村民的積極『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