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實話-曆史與現在

正文 大理帥府(2/2)

    當年中國曆史的研究,厚今薄古,而所厚之今,又以農民戰爭為首的五朵金花最為燦爛,農民起義,農民戰爭,是幾十年雄踞史學塔尖的顯學。隻是顯學之顯,不僅在於重視,而且在於美化。然而,不幸的是,文獻上留下的東西,恰好醜化居多,於是乎,研究者開動腦筋想辦法,動手動腳找材料,訪談口述,甚至帶著傾向訪談口述。征集文獻,文書實物均可,最有意思的是,人們在研究或者寫文章歌頌農民起義的時候,往往帶著一個暗含著的框子,有意無意,以紅軍、八路軍的影子來套那些當年的草莽英雄,紅軍八路軍發動群眾,農民起義軍也發動群眾,紅軍八路軍打土豪分田地,農民起義軍也打土豪分田地,紅軍八路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農民起義軍也秋毫無犯。就像某大作家寫李自成一樣,寫著寫著,李自成的老八隊,就變成了老八路。最後,連征集來的文物,訪出來的口述史,都個個乎合當代研究的調子,從口氣到內容上,都越來越革命。

    由於比照紅軍八路軍,所以,研究者對於農民起義隊伍的革命性要求慢慢高了起來,一遇到投降行為,就大蹙其眉頭,大批叛徒,李秀成自述一問世,叛徒的帽子就扣上了,辯解者也無非說那是李自成的權宜之計。同理,當人們從英國檔案裏查出杜文秀曾經向在緬甸的英國人獻土求救的信件時,對這個起義領袖的歌頌,立即降了調。其實,就像農民起義很多無非是借以取得招安的台階一樣,革命或者叛徒,根本不在他們的詞典裏。同理,在清軍大兵壓境之際,為了自保,杜文秀的求救也很正常。一些由下層民眾組成的政權和團體,沒有現代的國家意識,又有什麽感到奇怪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