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底稿: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Ⅱ

正文 第5章 革命的意外經驗(2)(2/4)

    所以,隨著軍閥混戰的烈度增加,大家一致的看法還是不抽煙的好。在這個認識前提下,中國軍隊的雙槍兵和雙槍將們,總量一直在減少。抗戰爆發以後,無論是川軍還是滇軍,將領們紛紛帶頭戒煙,要一雪內戰之恥,所以,戰績相當不錯。與此同時,中國的煙文化也開始衰敗,公共場所,煙具逐漸銷聲匿跡,雖然抽大煙的人還有,但已經轉入地下,不再是一種炫耀了。

    瞄準射擊

    瞄準射擊是步兵進入火器時代的基本要領,可是這個要領,中國人掌握起來,很是費了些功夫。引進洋槍洋炮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在這個問題上,國人一直都相當熱心而且積極,即使最保守的人士,對此也隻發出過幾聲不滿的嘟囔,然後就沒了下文。鬧義和團的時候,我們的大師兄二師兄們,盡管宣稱自家可以刀槍不入,但見了洋槍洋炮,也喜歡得不得了。不過,國人,包括那些職業的士兵,對於洋槍洋炮的使用,卻一直都不見得高明。淮軍接受了洋槍隊的全部裝備,也接受了洋操的訓練,連英語的口令都聽得慣熟,惟獨對於瞄準射擊,不甚了了。1860年代,一個英國軍官來訪問了,在他的眼裏,淮軍士兵放槍的姿勢很有些奇怪,他們朝前放槍,可眼睛卻看著另一邊,裝子彈的時候,姿勢更是危險,徑直用探條搗火藥(那時還是燧發的前裝槍),自己的身體正對著探條。

    過了三十餘年,洋槍已經從前裝變成更現代的後膛槍,而且中國軍隊也大體上跟上了技術進步的步伐,用後膛槍武裝起來,可是,士兵們的槍法,卻進步得有限。鬧義和團時,攻打外國使館的主力,其實是董福祥的正規軍,裝備很是不錯,從現存的一些老照片看,董軍士兵大抵手持後膛槍,而且身上橫披斜拉,掛滿了子彈。可是,據一位當時在使館的外國記者回憶,在戰鬥進行期間,天空中經常彈飛如雨,卻很少能傷到人。由此看來,一萬多董軍加上數萬義和團,幾個月打不下哪怕一個使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董福祥的軍隊如此,別的中國軍隊也差不多。庚子前五年,中日甲午之戰,北洋海軍的表現大家都罵,其實人家畢竟還打了一個多少像點樣的仗,而陸軍則每仗必北,從平壤一直退到山海關,經營多年的旅順海軍基地守不了半個月,丟棄的武器像山一樣,威海的海軍基地周圍,門戶洞開,隨便日本人在哪裏登陸。當時日本軍人對中國士兵的評價是,每仗大家爭先恐後地放槍,一發接一發,等到子彈打完了,也就是中國軍隊該撤退的時候了。當年放槍不瞄準的毛病,並沒有多大的改觀。

    進入民國,中國士兵腦袋後麵的辮子剪了,服裝基本上跟德國普魯士軍人差不多了,建製也是軍師旅團營連排了,可不瞄準拚命放槍的喜好卻依然故我。張勳複辟,段祺瑞馬廠誓師,說是要再造共和,討逆軍裏有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曹錕的第三師,李長泰的第八師,都是北洋軍的勁旅,對手張勳隻有五千辮子兵。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北京政府顧問莫裏循目睹了這場戰爭,他寫道:“我從前住過的房子附近,戰火最為熾熱。那天沒有一隻飛鳥能夠安全越過北京上空。所有的槍幾乎都是朝天發射的。攻擊的目標是張勳的公館,位於皇城內運河的旁邊,同我的舊居恰好在一條火線上。射擊約自清晨五時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午,然後逐漸減弱,斷斷續續鬧到下午三時。我的房子後麵那條胡同裏,大隊士兵層層排列,用機關槍向張勳公館方麵發射成百萬發子彈。兩地距離約一百五十碼,可是中間隔著一道高三十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宮城牆。一發子彈也沒有打著城牆。受害者隻是兩英裏以外無辜的過路人。”最後,這位顧問刻毒地向中國政府建議,同意一個美國作家的看法,建議中國軍隊恢複使用弓箭,這樣可以少浪費不少錢,而且還能對叛亂者造成真正的威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