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官路

第181章 京察、表現(1/5)

    元宵節逛了燈市看過花燈, 轉眼就到開衙的時間。

    除非是堅持日日早起的, 上衙第一天基本都痛苦萬分, 要從熱乎乎的被窩裏爬出來, 要頂風冒寒地去上衙點卯, 而第一天基本也沒什麽事, 聊聊天扯扯淡, 打打醬油適應環境。這叫節後綜合症,起碼得五六天以後才能適應過來,甚至毫不客氣地說, 很多部門剛開始的幾天都是這個狀態。

    不過今年大家一改疲軟態度,一個個精神抖擻起來,就好像放假在家打雞血一樣, 連翰林院的幾個老人家都緊張兮兮的。

    林重陽自然知道為什麽, 因為今年年初是京察時間。

    京察是本朝考核京官的一種考察製度,原本是九年一察的, 到紹慶八年時候, 正式規定為六年舉行一次, 一般逢巳亥年春節後二月到三月舉行。堂審之前半年吏部和都察院就著手準備, 等新年一過, 正月二十一上衙之後, 吏部堂官就開始上書請旨請皇帝確定京察確切日期。

    為了穩定人心,維持政府正常運作,一般來說內閣和吏部堂官們都會督促皇帝盡快定下京察日期。

    皇帝一般都會定在二月底或者三月初。

    今年三月十六, 是皇太子大婚之日, 京察之日必不會拖延,果然楊琦等上書之後,皇帝批複京察堂審之日定於二月二十三日。

    京察分為堂審和自陳,堂審主要是五品及以下官員的審核,四品及以上官員則是自陳。

    堂審日定於二月二十三,所以正月二十二日吏部尚書、都察院都禦史等主察官員便開始自陳乞休,即請求致仕告老還鄉。

    尤其是楊琦,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銜、文淵閣大學士,位高權重,年前十一月開始就有很多言官彈劾吏部尚書入內閣的楊琦不適合主持京察大計,容易徇私舞弊等等,所以楊琦在主持了準備工作以後,就主動自陳乞休。

    “臣識鑒闇劣,性行疏陋,既不能明察乎庶物,安足以駁平乎人倫……伏望皇上重茲大政,察臣不職,將臣先行罷黜,別選名賢以司其事。庶考察得人,而群工去留亦各得其當矣。”

    當然乞休隻是一種形式,沒人會真心想要致仕,皇帝也不會因此批準,隻是官場上的一種形式遊戲,看似無用功,不做卻不行。

    因為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不稱職的官員妄想用彈劾掌察官員而逃避自己被察。

    不過這一次楊琦卻似乎鐵了心一樣非要辭去吏部尚書之職,他以吏部尚書位高權重不便入閣為由,自請去職,否則惶恐不安,內閣政務都不能行事妥當。

    後來皇帝批複楊琦依然領吏部尚書銜,但是吏部實務卻由左侍郎袁向道負責,從此開啟了禮部尚書不入閣的不成文規定。而這一次京察大計便也由袁向道與都察院左都禦史共同主持,吏部右侍郎和都察院副都禦史協助。

    袁向道雖然隻是吏部左侍郎,但他性情孤潔,向來不肯拉幫結派,本身為人耿直清廉,所以由他主持京察大計,兢兢業業者反而心安,渾水摸魚者卻怨聲載道,隻因求告無門,有禮都沒處送。

    林重陽幾人覺得京察應該跟他們沒多大關係,畢竟去年剛進翰林院,第二年就趕上六年一次的京察大計,基本也就是走個過場,結果還是維持原樣,不會破格提升也不會打壓的。

    所以他們一切如常就好。

    不過他看得出譚贇、張學士、李源等人非常著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一直忙於跑關係。雖然他們做得隱秘,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林重陽自然也能知道。

    京察前半年是跑關係、使絆子的時間,言官們會彈劾不稱職的官員,彈劾奏章會作為京察依據,而彈劾最晚日期截止於十一月三十,過期不算,以免有人會臨近京察爛告,同時也避免彈劾日期過長人數過多,導致最後科道官拾遺人數不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