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褒姒傳

第183章 後記 我若為王,提筆江山任我畫(1/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我寫《褒姒傳》的過程曆經艱辛,幾經波折,終於收筆。

    本文提筆自周幽王三年,褒姒入宮,收筆至鄭莊公少年英雄,大破北狄。從初稿至今,幾經修改,其間紕漏層出不窮,改到這一版已經過了查缺補漏、更正錯誤,對政、經的取舍,有違西周禮製,本文經不起考據,隻是我心中英雄美人生不逢時的故事。文章從主觀出發,詳述了“我若為王”的宏圖野心。

    為修正諸位對西周的認識,我想在此對曆史上的西周做一個概要的補述,以下內容感謝羅鬆凱的提供與整理,僅供參考。西周經曆了兩百多年,幾代人的經營,在周幽王時代被犬戎的鐵蹄踐踏,鎬京城淪陷,周幽王駕崩,褒姒與伯服薨,宜臼繼位,遷都洛邑,往後史稱東周。周朝的孱弱與西周的體製有著直接的關係,此事需要從西周滅商講起。

    根據《史記》記載,周的始祖後稷,名棄。他的母親邰氏薑原,是帝嚳(酷音)的正室。商的始祖叫契,母親簡狄,是帝嚳的次妃。

    棄小的時候喜歡種樹麻。麻、菽(叔音)、菽美之類的作物,待到成年,對農耕非常感興趣,而且因為種地的本事大,在舜時成了負責農業的官員,並被封於邰,號後稷,別姓姬氏。

    後稷死後,他的兒子不窋在夏任農官,趕巧遇上諸侯叛亂,丟了官銜,率領部族躲到了戎狄之間的地帶生活,即現在的甘肅慶陽一帶。而不窋的孫子,也就是後稷的曾孫公劉能根據土地的肥瘠狀況,因地製宜地進行農耕播種,渡過渭水伐取木材,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很多人從四麵八方來到周的居住地。公劉死後他的兒子慶節繼位,在豳建都,成立一國。

    周道之興自此始。

    慶節的第八代曾孫姬亶為了保護自己的部落不受犬戎的攻擊,率領部落遷移到岐山腳下的周原,也就是現在的寶雞東北邊,周的稱號也是因周原而來。周原肥沃的土地激發了周的子孫血脈中種地的天賦,先前以遊牧為生的周,在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一個小部落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權,並最終推翻了殷商成為天下共主。

    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剛搬到周原的時候,除自己的部族外,還有追隨而來的其他自由民,卻沒有奴隸,而周又不具備商的強大掠奪能力,於是他們必須建立一種沒有奴隸的政治體製,這就是封建製的雛形。有了相對先進的製度,姬亶又選擇了投靠當時的中原之主——商。得到商的支持與保護的周便不再擔心遭到戎狄的攻擊,轉而專心積蓄力量。

    姬亶有三個兒子,他特別喜歡自己的小兒子,認為這個小兒子最為賢明。更為可貴的是,這個小兒子的兒子還有聖瑞之兆,所以姬亶讚歎道:“我世有當興者,其在昌乎?”姬亶傾向於讓小兒子繼位,可周的製度卻是嫡長子繼承製,小兒子的繼位不合禮製,怎麽辦呢?兩位兄長收拾了行囊,放棄了權力,離家出走了……

    姬亶的這位小兒子最終被商紂王所殺,而真正將周帶向輝煌的是姬亶的孫子姬昌。

    作為一個農耕部落,周的經濟發展迅猛。姬昌繼位後,逐步將周發展成為一個可與殷商抗衡的大諸侯國。日益強大的周與聲名遠播的姬昌,讓周的聲望越來越高。當周的強盛威脅到殷商的統治後,小人的讒言與商朝統治者對周的忌憚,商紂王將西伯侯姬昌也就是未來的周文王囚禁了。這時候的周雖然聲望日隆,經濟發達,可在軍隊建設上是無法與商朝匹敵的,饒是姬昌也隻能乖乖去羑裏待著,否則便有滅族之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