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677章 馮保眼中的申時行(2/2)

    然而,申時行何嚐不難?高拱、張居正都是什麽下場?

    高拱被罷黜回籍,張居正“死”後被參,家產籍沒,子弟流放。

    如果申時行仍按照座主張居正的作風辦事,至少也是缺乏頭腦。

    今日,申時行坐在文淵閣中張居正留下的公案後邊,當然不能忘懷張居正當年的精神氣概。

    張居正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能夠記憶千頭萬緒的詳情末節,同時又極能了解各種人事的機微。

    張居正擔任首輔之後,確實一帆風順,然而再過十年竟身敗名裂,即便得到朱翊鏐的平反,這種慘淡的經曆也是申時行不希望看到的。

    申時行對座主張居正太了解,張居正的根本錯誤在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能對事實作必要的讓步。

    申時行性格溫潤如玉,生平不願意宣揚別人的缺點,而對於提拔自己的人更不會妄加批判。

    這就是為什麽張居正被萬曆皇帝清算時,申時行敢站出來。

    為什麽朱翊鏐離開京城坐鎮遼東期間,申時行累得吐血幾次,仍在咬牙堅持,從未想過退休不幹了。

    像馮保與申時行,都是陪伴張居正改革的人,或者說擁護者,看得比常人更清楚:張居正的十年新政,其重點在於改變文官機構的作風。

    文官製度備受各種環境之累,弊端叢生,張居正力圖振作,但要求卻過於嚴厲了,以致於抗拒橫生。

    在張居正有生之年,可以利用強權壓製反抗者,可一旦失去地位,其心血事業也隨之付諸流水了。

    加強行政效率隻是一種手段,張居正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

    理財是張居正的強項,但也是在此專長之中,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這其中,有許多複雜的情況,是為外人所未能深悉的。

    馮保看得清楚,申時行也一樣。

    在與馮保的交談中,馮保感覺申時行比他看得似乎更清楚。

    張居正一心想要改弦更張,十年“專政”之後,各地稅額並沒有調整,地方政府仍然無法有效地管理廣大的農村,官吏薪俸之低依然如故……

    張居正辦事認真一絲不苟,親自審核政府的賬目,究查邊防人員數額,下令逮捕到犯法的官吏,設計各種報表的格式,規定報告的期限……

    然而,種種維新都不過是局部的整頓,而非體製上的變革。

    這也是申時行為什麽如今極力推崇皇上朱翊鏐的重要原因。

    他覺得皇上的改革要優於張居正。

    導致近段時間不少人覺得申時行似乎不再願當和事佬,而隻會拍皇上的馬屁了,因為皇上每一個決定,申時行都會選擇義無反顧地支持。

    人都是會變的。

    申時行似乎變得“強悍”了。

    但馮保又何曾不知,這是申時行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隻因他與張居正一樣,也是一個有理想的人,隻不過申時行與張居正處事方式不同而已。

    回過頭來看,馮保覺得申時行的做法或許更加被人接受,至少不會像張居正那樣死後被參。

    這不就是成功了嗎?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