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514章 水師戰艦(1/2)

    申時行也不知道,小小年紀的王安為什麽底氣那麽足。

    但他終究還是聽從了王安的建議。

    連夜下令,迅速采取行動。

    第二天,便有三十艘戰船,也稱之為“水師艦隊”,從天津港口出發,直奔渤海海峽方向而去。

    盡管與西方國家相比,大明的軍事力量一直沒有質的飛躍,尤其到了後來清朝閉關鎖國更是落伍得不行。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時候大明的水師依然具有很強的實力。

    造船術一直很發達。

    明朝初年曾出現造船的第一次高峰期,明朝積極充實軍備、建造戰船,僅沿海一帶的戰船就有五千艘左右。

    如果再加上沿江臨河的戰船,大明的戰船總數就更多了。

    到明朝中葉,為了抵禦倭寇,又掀起了第二次大規模建造戰船的高潮。

    大明戰船種類極多。

    除了前代已有的戰船,如樓船、蒙衝、鬥艦、海鶻、走舸、遊艇等外,還有四百料戰座船、四百料巡座船、九江式哨船、劃船等。

    而除了建造戰船外,大明還有了嚴格的戰艦編隊製度,當時戰艦有二十多種,其中著名的戰艦是福船。

    這次奉申時行之令,北直隸精銳水師出動戰艦三十艘。

    其中,連環船共十艘,屬於輕型戰艦;海滄船共十艘,屬於中型戰艦;蜈蚣船八艘,屬於中大型戰艦;趕繒船兩艘,屬於大型戰艦。

    連環船,長四丈,形似一船,但實為二船。前船占三分之一,後船占三分之二,中用兩鐵環相連。前船有大倒須釘多個,上載有火球、神煙、神沙、毒火,並有火銃,後船安槳載乘士兵。

    戰時,順風直駛敵陣,前船釘於敵船之上,並點燃各種火器,同時解脫鐵環,後船返航。後船既返,前船烈焰旋起,敵船遂焚。

    海滄船,吃水七八尺深,風小時機動,千斤佛朗四門,碗口銃三個,嚕密銃六,噴筒五十,煙罐八十,火磚五十,火箭兩百,藥弩六張,弩箭一百。

    乘員五十三人,水手九人,戰士四十四人,分為四甲。第一甲佛朗機和鳥槍,第四甲火器。

    蜈蚣船,仿葡萄牙多槳船製造,底尖而闊,航行迅速,逆風亦可行,不懼風浪。上有千斤佛朗機艦炮,並載有火球、火箭等。

    趕繒船,是福船的一種,可作為戰船、捕魚和運送木材之用。

    因船底為防藤壺等海蟲腐蝕而經常塗上白灰或白漆,所以又稱“白底船”。

    船長二十多米,寬六米,十二個船艙。每船配有水手、船工三十人,水兵八十人。

    再加上之前派出去的船隊,如果再算上山東那邊,船隻達到五十多艘,而水兵有三千多人。

    這還沒有算遼東那邊。

    可謂聲勢浩大。

    水師雖然已經派出去了,命令也已經傳達,目的就是要全麵封鎖包圍控製渤海海峽,隻為救人。

    但其實申時行心裏頭有點虛。

    盡管有王安給他撐腰,可怎麽說王安也隻是司禮監一名隨堂,年紀隻有十幾歲,足夠紅,但資曆不夠。

    而且不出所料,戰艦剛派出去便遭到朝中有些大臣的反對與指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