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371章 加強對河套地區的控製(1/2)

    魏學曾收到旨意,在確保本土安全的前提之下,一要加強對河套平原地區的控製權,二可以考慮適當遷徙陝甘寧地區的居民至塞外定居。

    第一點是必須要做的,第二點可以酌情便宜行事。

    河套平原地區,是指黃河“幾”字彎與其周邊流域。

    河套地區自古以來就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及生活資源。

    這種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裏也是絕無僅有的。

    河套周邊地區,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較好的自然環境條件。

    它們環繞著河套地區,正如眾星捧月般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時又把河套文明傳播到更廣闊的區域。

    俗話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天下黃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後套”。

    河套地區土壤肥沃,灌溉係統十分發達,適合於種植小麥、水稻、穀、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農業區。

    除農業,河套地區的畜牧業和水產業也都很發達。

    同時還蘊藏著煤、鐵、銅、金、石墨、石棉、鹽、堿、稀土等多種礦產資源。

    河套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

    有時“河套“被用於僅指東套(與銀川平原並列),即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也稱“後套”。

    以及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

    河套地區無疑是交通要衝,南望關中、中原,居高臨下。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控製河套,則意味著可以以陰山為屏障,抵禦來自西北方向遊牧民族的威脅,保證關中、中原地區的安全。

    而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占據了河套則可以作為根據地,南下關中,逐鹿中原,勢如破竹。

    因此河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成為草原民族與中原民族,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場所。

    大明對河套平原地區的控製,有點類似於奴兒幹都司。

    由於國力不允許,大明中後期控製區域呈不斷縮小的趨勢,這也是大明控製力不強的表現之一。

    所以朱翊鏐授意魏學曾有心做這兩方麵的工作,第一加強對河套地區的控製,第二向前擴大控製區域。

    原來是為了易於控製減少成本,不斷縮小控製區域,而現在反過來了,加強對外圍的控製並擴大外圍的區域,以保證中原腹地的安全。

    ……

    對於這一大戰略,首輔申時行當然表示讚同。

    其實,因為兒子申用嘉與王姽嫿順利完婚,申時行現在對皇上的任何舉措都感到滿意。

    感覺皇上無所不能,無論是眼界還是能力,都非常人所能及。

    要說形勢的複雜以及區域麵積的遼闊,河套地區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奴兒幹都司。

    既然都已經決心加強對奴兒幹都司的控製,那加強對河套地區的控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且河套地區的利用價值遠非奴兒幹都司所能比。

    奴兒幹都司是苦寒之地。

    如果對奴兒幹都司都加強控製,而不加強對河套地區的控製,反而讓人覺得主次不分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