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317章 過度民主的假象(1/2)

    泰和元年第二周頭一天,朱翊鏐便緊急召見內閣幾位閣老覲見。

    申時行、王錫爵、王家屏都來了。

    地點依然是在東暖閣。

    此時嚴永凡的兩道條陳都還沒有來得及呈送上來,但朱翊鏐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與內閣先通氣。

    當然,這也是他的一貫做法。

    美名其曰先通氣或叫商量,但讓內閣幾位閣老來,就是讓他們先點頭,然後廷議上不必多費口舌。

    申時行他們幾個也早已經習慣了。

    這次召見他們來,無它,隻為嚴永凡提出來的兩個議題。

    一貨幣改革,二鹽政改革。

    貨幣與鹽政都有弊端,需要改,這是主要原因。但之所以急著召見,朱翊鏐是考慮到這兩項改革,都可以大大增加國家財政稅收。

    任何時候掙錢都得趁早嘛。

    像從前一樣,需要改革的對象,其弊端其實都清楚。

    三位閣老難道不知道私人鑄幣的危害性嗎?難道不知道禁止私鹽能大大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嗎?

    大明一朝當世就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如能禁止私鹽,大明一年可得一千多萬兩白銀的收入。

    原話是這樣說的:“私鹽既絕,引可增十倍,歲所入千餘萬矣,此三法簡易易行,隻在行法須嚴。”

    如果真嚴格實行鹽業專賣製度,再適當抬高一點鹽價,僅食鹽一項收入便可高達四千萬兩白銀。

    為什麽說大明其實很富有,可財富既不在國家,又不在百姓,都集中在豪強權勢大戶人家手裏?

    但反過來一想,為什麽會這樣?其實說白了,還不是因為朝廷對經濟的控製能力太弱嗎?

    無論是私人鑄幣還是私鹽橫行,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國家對民間經濟活動的控製能力太弱。

    從宋朝的程朱理學就開始有意無意地削弱君權,到了明朝,皇帝對朝臣的影響力,以及國家政權對各個領域的掌控力其實都在削弱。

    這就造成了明朝看起來好像是“禮儀之邦”,人們一個個都衣冠楚楚,十分有君子大國之風,但其實,社會已經呈現出“過度民主”的假象(這麽說,或許也不是很準確,因為這可以看作是人類的覺醒,但確實有一定弊端)。

    以致於戰事來臨,無法迅速轉型成軍事專製狀態,自然也就無法像清朝那樣通過軍事暴力政權直接征稅、調配物資,導致戰場失利。

    那貨幣改革與鹽政到底怎麽改?

    首當其衝,當然是要嚴令禁止私人鑄幣與私鹽販賣。

    對此,三位閣老沒有意見。

    難的是政策執行。

    如何將國家頒發的政策有效推行下去,而不隻是說說而已。

    不能像嘉靖皇帝禁私鑄劣錢,一個罷市就能讓禁令不了了之。

    不能像萬曆皇帝征收礦稅鬧得雞飛狗跳,官員鼓動民眾打死收稅人員,萬曆皇帝頂著臭名,最後二十多年也不過才收了幾百萬兩白銀而已。

    對於貨幣改革,朱翊鏐設想,有沒有可能讓銅錢永久退出市場?而像後世那樣用“鈔票”代替?大明當前的“銀票”其實已在充當這個功能。

    而對於鹽政改革,似乎要更為複雜些,當前鹽政改革離不開鹽引(幾百年後其性質還是一樣),而鹽引是曆史最為悠久的“複雜貨幣”。禁止私鹽、推行鹽業專賣製度到底有多難?

    朱翊鏐與三位閣臣確定改革的方針以及大體方向,但具體到底怎麽做還需要廷議與諸位官員共同決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