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907章 關於出使他國的廷議(1/2)

    在回得時學院的路上,李得時的腦海中不斷地盤旋著“人文主義精神”、“文藝複興”、“個性xing解放與自由”等等關鍵字詞。雖然都是一知半解吧,但朱翊鏐強調的一個主旨他懂。

    那就是尊重人,尊重女性。

    這與心中原本存有的理念相一致。

    所以,盡管都一知半解,但他感覺自己還是可以向全院師生解釋的。

    況且,他可以將朱翊鏐擺出來,人家是皇帝,派誰出國誰還敢抗旨不成?

    正如,如果朱翊鏐派他這個老丈人去,他也隻能無條件地服從。

    因此,他認為自己傳達這樣一個精神指示完全沒有問題。

    ……

    與李得時簡單交流溝通後,朱翊鏐隆重召開了一次廷議。

    凡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員務必參加。

    朱翊鏐首先拋出廷議的主旨:出使他國。所采取的方式是:類似於鄭和下西洋,但目的是交流學習。

    然後讓朝中諸位大臣各抒己見,頭腦風暴,暢所欲言。

    任何一項決議,都有讚成的,亦有反對的。

    讚成出使他國的大臣認為,這是耀武揚威的好機會,有利於建立全麵華夷的政治秩序,進一步拓展朝貢體係,並開拓海外貿易,促進國內生產等,反正好處多多。

    而反對出使他國的大臣則認為,這行為無異於燒錢玩兒,純屬浪費,引發財政危機。

    的確,鄭和下西洋向來有“以朝貢貿易為主,政治掛帥而忽視經濟實利,厚往薄來”之說。

    從而也使得後來的遠航出使他國難以為繼。根據曆史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明成祖朱棣對那些外邦朝貢者的大量賞賜,引發了帝國的恐慌,僅僅白銀一項,每年就花費六百萬兩(當然此數據有待進一步查考),還不包括對兩萬官兵的嘉獎。由於船隊攜帶銅錢出國收購,致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國內“錢荒”,嚴重消耗了國庫儲備,引起錢幣的大規模貶值。

    但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加強了中外文明交流,也留下了介紹沿岸國家、地區情況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圖。

    鄭和下西洋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等形式。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例如,性堅質細的海外硬木,因鄭和下西洋而進入中國,使中國匠師們對於硬木操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陶瓷生產方麵,明朝工匠們使用由鄭和下西洋而進口的蘇麻離青(又稱“蘇勃泥青”)為呈色劑,形成永、宣青花顏色濃重、暈散風格;又吸收***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產生了新器型(如扁壺、花澆等)和新紋樣,還有景泰藍的發展也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等等。

    反正好處多多亦是事實。

    而且後來的曆史一再證明,各個國家隻有相互學習交流,才能取得長久的進步,才不至於落後挨打。

    這是朱翊鏐決定出使他國的動機。

    簡單地說就是要推行外交。

    其實,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但在邦交理念上又有所不同。

    明太祖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采“不侵占”的態度,並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征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