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844章 德嬪(1/3)

    明朝的妃嬪製度上承唐宋,下啟滿清,但總體上處於不斷變革之中。

    所以明朝並沒有像漢唐那樣嚴密規整的妃嬪等級名額製度,大致上可以分為皇後、皇妃、皇嬪這三個等級。

    明朝同樣遵循我國曆史上大多數王朝的皇後製度,同一時間內隻設一位皇後,皇後地位極為尊崇。

    通常情況,妃嬪對皇後既需要執妻妾之禮,也需要執君臣之禮。

    而明朝皇妃在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三個等級,分別為皇貴妃、貴妃、妃。

    其中皇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也並不常設,其人選多為皇太子的生母或者是聖眷深重的寵妃。

    貴妃在明朝初始也並非單獨的妃嬪等級,作為妃的第一號位,與賢妃、淑妃等同屬於妃級序列。

    但隨著曆史發展,加之本身隱含“群妃之首”的寓意,貴妃地位逐漸上升,在宣宗朝取得有冊有寶的待遇,實際上已經分化成為一個新的等級。

    而明朝皇嬪的劃分則以明世宗為明顯界限,世宗以前沿用昭容、昭儀、婕妤、美人等九嬪舊稱,冊命上也沒有定製;待世宗時重新定製,規範了冊封儀式,確定九嬪地位完全平等,並規定九嬪各自擁有相應的位號。

    明朝對於妃嬪之下的後宮女子是沒有官階的,通常為昭儀、婕妤、美人、才人、選侍、淑女等。

    總之,明朝皇帝的妃嬪中,除皇後與皇貴妃外,別的妃嬪在人員上並沒有定額,看皇帝的心情與愛好。隻是為了區分方便,皇帝通常設立位號來對各位妃嬪進行區分,每一個位號在同一時期同一等級隻能共一位娘娘使用。

    如:貴妃,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

    如: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

    為了避免外戚專權,明朝對後宮的限製十分嚴格,不準官員舉薦。

    明朝的後宮女子多來自民間清白人家,因此基本上都能做到恪守本分,很少出現幹涉當朝事務的例子。

    即便像曆史上厲害的鄭貴妃,也是為了兒子上位與內外大臣有來往,其它方麵的事務都沒有插手。

    就是說朱翊鏐已經封了李之懌為皇後,那在李之懌有生之年不會再有人與她爭皇後了,除非死或廢。

    本打算晉升鄭妙謹為貴妃,也就是暗含群妃之首的意思(雖然他從未想過將來有群妃),可幾乎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對,朱翊鏐隻好作罷,繼續保留鄭妙謹現在淑嬪的位號。

    鑒於趙靈素的自我認知,朱翊鏐也打算晉封她為嬪而不是妃。

    這個朝臣無人反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