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832章 泰和 大赦(1/2)

    既然大明已經換主,那年號肯定不能再是萬曆了。

    大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開始,基本上都是一帝一號。

    所以自明朝便習慣用年號來稱呼各位皇帝,在此之前還沒有這個習慣。

    雖然明英宗是個例外,他擁有兩個年號,正統與天順,但人們仍以其年號來稱之,故正統皇帝和天順皇帝指的都是明英宗朱祁鎮。

    大明王朝的年號按時間順序依次為: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弘光、隆武、紹武、永曆。

    當然,也有幾個不正統但被史書記載的年號,比如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時所用的年號順德、崇禎皇帝太子朱慈烺之年號義興、懷王朱常清之年號東武。

    還有既不正統也不被史書記載,甚至多數史學家都不認可的年號也有,比如韓王朱本鉝之年號定武。

    但無論如何,每個年號都有自己的寓意,比如洪武皇帝年號洪武,寓意洪大的武功,意在彰顯武事之威。朱元璋掃滅群雄,驅逐蒙元,取年號洪武,足見其豪傑之氣頗盛。

    再比如永樂皇帝永樂,寓意國家永遠太平,百姓永遠安樂。(注:其實原為永清,後改為永樂。)

    弘治,寓意輝煌聖治;

    正德,寓意德堅意正;

    隆慶,寓意吉祥喜慶;

    萬曆,寓意永世長存,也有皇帝曆世長久、萬壽無疆之意;

    等等,不一而足。

    朱翊鏐即位時,內閣擬定了三個年號,泰昌、永曆、正和。

    其中“泰昌”與“永曆”原本大明曆史上就有皇帝使用過,隻是曆史軌跡已經改變再見已無可能,雖然寓意也很好,但朱翊鏐直接否決掉了。

    而寓意正統和順的“正和”,朱翊鏐感覺也不大滿意,一來與“鄭和”音同,二來取“正和”這個年號好像有故意彰顯他得位正統似的,其實沒這個必要。

    故而內閣呈送上來的三個年號都被朱翊鏐否決了沒有用。

    記得嘉靖皇帝朱厚熜繼位,內閣當時也擬定了三個年號:紹治、明良、嘉靖。紹治之寓意,即希望朱厚熜能繼承弘治中興,清除正德朝的所有弊政。

    但朱厚熜最終還是選擇了“嘉靖”作為年號,而不是群臣普遍看好的紹治,意在表明自己繼承帝位隻不過是繼統不繼嗣。(題外話:可以說“大禮議之爭”在那時候就已經在朱厚熜心中醞釀了。)

    朱翊鏐不想走那條路,即位就是即位,什麽禮儀不禮儀正統不正統,他壓根兒不想在這方麵糾結。

    所以他有意弱化,不用“正和”這個年號,而定為“泰和”。而“和”他也不取意和順,明確寓意“和諧發展”。

    泰和,寓意國泰民安和諧發展。

    雖然“和諧發展”有些超越時代,但經朱翊鏐一解釋,得到了內閣幾位成員和朝中重臣的一致讚同。

    這樣年號就確定下來了。

    大赦天下。

    一時朝野上下無不沸騰。都知道皇帝已經是朱翊鏐而不是朱翊鈞,原萬曆皇帝朱翊鈞被廢改封藩王。

    ……

    江陵城朱氏集團個個歡歌載舞,沉浸在一片喜悅當中。

    尤其是張靜修,得知朱翊鏐正式登基為帝的消息後大呼大叫,抱著大肚子的秦涵茜放聲痛哭。

    “老大當皇帝了!”

    “老大他終於當皇帝了!”

    “老大曾經說過要為爹平反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