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682章 經筵(1/2)

    熱門推薦:

    自宋朝形成製度以來,元、明,包括後來清朝都沿襲經筵製。

    一般情況,曆代皇帝的經筵,每年舉行春秋兩次,差不多都在春二月至端午期間,秋八月至十月期間。

    經筵每月大講三次,稱為大經筵,明朝逢二進講。經筵期間,每天還有日講,稱為小經筵。

    反正都已成定製。

    大經筵最為隆重的,每次進講官兩名,一講四書,一講經章。

    講本都得提前寫好,由內閣審閱後再轉付中書繕錄正副各二本,先一日送進司禮監呈至禦前。

    經筵循例都在文華殿舉行。

    皇帝出經筵的頭一天晚上,文華殿內寶座地麵之南,左右各設金鶴香爐一隻,左香爐之東稍南,設禦案、講案各一,皆向西。案上各置所講之書稿,壓以金尺一副。

    經筵之日,除近侍內官及講官外,一應勳臣及內閣學士、六部尚書、都禦使、大理寺卿、通政使、鴻臚卿、錦衣衛指揮使及四品以上官員都要穿繡金緋袍陪侍參加。

    待得卯時三刻,皇帝從乾清宮起駕出發,一路鳴鞭,由二十名大漢將軍導駕至左順門。

    皇帝於此更換朝服,然後再入文華門進文華殿。

    這一路上,都有先期到來參加經筵的官員跪迎。

    皇帝入殿之前,先有四十名金瓜衛士進去負東西牆而立。

    皇帝升座後,眾官員在鴻臚寺鳴讚官的引領下,依次入殿序班行禮,然後各就各位。

    這時候鳴讚官唱:“進講官出列——”

    進講官站出來,鳴讚官又唱:“展書官出列——”展書官出至地平,膝行至禦案前,展四書講章……

    經筵之創設,本意是給皇帝講經書學問治國之道,發展到後來竟成了一種儀式,想恢複永樂時期的講求失效的經筵風格,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繁文縟節當然不必細說,極盡奢華鋪排之能事。

    張居正覺得這是陋習,執政時曾強烈反對。

    申時行深有同感。

    如今張居正過世了,他曾經強烈反對的現在都逐漸抬頭興起。

    張鯨為了經筵主動約見,進行一次內外相會晤,還讓大內三個衙門的管事牌子前來……由此可見,萬曆皇帝的經筵又得水行舊路了。

    值殿監、尚衣監、鍾鼓司三位管事牌子進來了。

    張鯨讓他覓凳兒坐下,然後說道:“前兩日,為萬歲爺出經筵的事,我找你們幾位議過。萬歲爺有旨,今年經筵是他親政以來的第一年,要規製得像模像樣,凡用到的儀式,和要添置的物件,都得想周全些。今日,奉萬歲爺之命,請來首輔申先生。你們要把各自要辦的事向申先生稟報奏實,都聽明白了嗎?”

    “明白。”三位管事牌子一起欠身異口同聲回道。

    “好,那就分頭說吧。”此時的張鯨舉手投足間盡顯威風。他抬手指了指值殿監的管事牌子,“陳公公,你先說。”

    值殿監的管事牌子陳公公,也不繞彎子,開口說道:“文華殿裏的陳設,遵萬歲爺旨意,凡該更新的一律更新,奴婢查點了一下,大部分物件庫中都有備件,但需要重新做的也有三件:一是禦案,這得用黃梨木,四角包金;一是講案,也得用黃梨木,四角包銀;一是金交椅,得用純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