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380章 下葬(求訂求票支持!)(1/2)

    九月八日上午,位於江陵城南部五六裏許的太暉山上以及山下,放眼望去但見萬頭攢動人流如潮。

    幡旗、挽幛、紙人、冥錢等各色冥器,密密匝匝擺了好幾裏路。

    今日要在這裏舉行前首輔大人,即文忠公張居正的下葬儀式。

    隻等執事官一聲令下,這些物件兒全都得焚燒。

    湖廣道各衙門數百名庶官藩皋、郡邑守丞都先後趕來這裏。

    先於他們當地官員趕來的,除了大公公馮保,還有南北兩京的勳貴臣僚等顯要人物或是他們派來的代表,他們也都仿效萬曆皇帝以及兩宮皇太後,遣人致祭敬奉哀儀。

    對這些官員的接待,名義上由張居正兩個弟弟張居易和張居敬負責,但實際上辦事兒的全是荊州府的官員,上百號人為此事一連多日忙得腳不沾地。

    這個時候,萬曆皇帝還沒有明確顯露出清算張居正的心思,張居正一線上的官員,除了吏部尚書王國光開籍回鄉外,其他的都還堅守職位。

    所以,此時此刻的張居正,盡管已然作古不在人世了,但依然是一個讓人頂禮膜拜望塵莫及的神話。

    從葬穴的勘定,到葬日的定奪,都是欽監和禮部的官員,依據萬曆皇帝的指示奉敕操辦的。

    九月八日一大清早,盛著張居正遺體的上等楠木棺材抬出了張大學士府。

    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親自執紼前導,次子張嗣修,三子張懋修,四子張簡修,五子張允修,幼子張靜修,都是披麻戴孝。

    一個半時辰後,出殯隊伍來到了太暉山。江陵城屬於平原地帶,太暉山是山,但準確地其實就是一個稍高隆起的土阜。

    此時,安置張居正棺槨的土井早已打好了,欽監風水師為張居正下葬的時辰選定在下午未時三刻——他們認為這是安殮入土的吉辰。

    墓井從勘定後就開始挖鑿修築,數百名工匠民夫夜以繼日,耗時兩個月才得以修築完畢。

    安殮入土後肯定還得修葺一番。

    此時,遠看是一座碩大的土堆,四周砌了花崗石圍牆,前麵的神道是青磚鋪地,兩邊的石人石馬都已各就各位。

    神道連接墓穴的地方,是一條長約十幾丈的坑道。

    張居正的上等楠木棺材就停在這坑道口上,隻等時辰一到,就把棺槨抬入墓井中安放,然後再將這坑道掩土平整修理好,下葬儀式就算結束。

    朱翊鏐在名義上是為祭拜張居正而來的,所以今兒個他當然也在其粒

    隻是,他沒有像馮保那樣站在顯耀的位置上,而是走在人群堆裏,畢竟他已經不是潞王爺,隻是普通人一個,將自己的位置擺得很正。

    這太暉山地形開闊,土阜下麵的曠地上可以容納數千人,眼下已是塞得滿滿當當的。曠地四周站滿粒任警戒的軍士,在警戒線之外,更是裏三層外三層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

    估摸著吉辰差不多了,張居正六個兒子走到坑道口楠木棺材前站定,忽然聽得近處傳來“嗵、嗵、嗵”三聲炮響,這是執事官讓人報告吉辰已到。

    本來還有些喧鬧的現場,頓時變得鴉雀無聲。

    如此盛大的葬禮,荊州府的百姓就是從上十八輩兒數下來,也沒有誰開過這等眼界。

    除了嘖嘖稱奇,還是嘖嘖稱奇。

    怪也怪,卻炮響之後,本是響晴響晴的兒,空中忽然就飄起了厚厚的烏雲。烏雲橫過頭頂,盤旋著,鳴叫著,愈來愈強的南風將它們逐漸推向遠方。破絮般的鉛雲越壓越低,仿佛有黑魆魆的山鬼鼓翼而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