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359章 舊事重提,戚繼光以下犯上(求訂求票!)(1/2)

    來之前,李太後還對馮保的話表示懷疑,認為大兒子萬曆皇帝可不笨,輕重緩急還是能夠掂量得清。

    怎會作出如此糊塗的決定?

    要知道張居正將戚繼光從南調到北可廢了一番周折,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順利,南方抗擊倭寇同樣需要人才。

    事實證明張居正的目光卓絕。

    將戚繼光調來薊鎮令蒙古人聞風喪膽,西北邊境多少年都沒有戰事。

    這比將戚繼光放在南方比如福建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心想大兒子雖然沒有親政,可再不濟,也當了十年皇帝,張居正也不少教育,這個淺顯的道理還不懂?

    然而,萬曆皇帝的話,以及所抱持的態度……不禁讓她聽了心寒。

    李太後亮眸一閃,道:“薊鎮總兵事權之重,乃下總兵之首。張先生教育你十幾年,他難道沒有告訴你,戚繼光是我朝第一名將嗎?他難道沒有告訴你,戚繼光與李成梁兩個,一個震西北一個震東北,可謂是擒龍伏虎的兩個頂尖兒人物。也隻有薊鎮和遼東才能凸顯出他們的作用,換作其它任何地兒,都有不盡其才,甚至放在有些地兒,無異於拿金扇子拍蒼蠅之嫌。”

    萬曆皇帝焉能不懂得李太後這番話的淺顯道理?隻不過他有一層心思不敢在李太後麵前流露出來。

    的確有人建議將戚繼光調往廣東擔任廣東總兵。

    大明的廣東可不是幾百年後富庶流油的廣東,那時廣東是嶺南(一般指廣東、廣西、海南三地)的一部分,長期以來,被中原華夏漢人鄙夷地稱之為“南蠻之地”。廣東飛速發展還是在鴉片戰爭國門被打開之後的事。

    所以,萬曆朝初期的廣東,可不是什麽好地兒,廣東總兵事權之輕,放到當時全國來講,差不多就是個墊底兒的差事。

    萬曆皇帝當然清楚這點:薊鎮總兵乃下總兵之首,廣東總兵雖然也是總兵,等級一樣,可終歸排在末尾,壓根兒不是一檔次上的。

    有心調離戚繼光,對於萬曆皇帝來,隻是一個幌子。

    而真正的理由隻有一個,那就是因為戚繼光是張居正的一麵旗幟、是張居正的第一愛將。

    萬曆皇帝不親政的時候就已經察覺到了,隻是沒有權力,他懶得追究;如今他逐漸要掌權親政了,發現朝中大臣都是張居正的人,甚至像王國光、戚繼光這樣的都隻聽張居正一個饒話,對他這個皇帝都敢敷衍。

    萬曆皇帝絕對不能容忍。

    本來對張居正就有莫大的怨氣。

    所以,當有臣子注意到這一點,並提出來要改變的時候,萬曆皇帝一下子來勁兒了,深感對張居正的勢頭必須得壓一壓才校

    借此還可以樹立皇帝的威權。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

    王國光是吏部尚書,隻要有券劾他,肯定會走饒。畢竟都已經七十多歲的人,不可能再去爭什麽。

    而戚繼光擔任下總兵之首,比張居正年輕幾歲,才五十多,憑借一道奏本拉他下台很難,那就調走。

    為了樹立皇權打壓張居正,若不把戚繼光先行撤換調走,萬一這個敢作敢為的大將軍領兵反了京城,那萬曆皇帝自己最好的出路,大概也隻能學建文帝隱身逃走的份兒。

    這是萬曆皇帝的考量。但這番話肯定不敢對李太後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