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230章 讀書人得罪不起啊!(1/2)

    有錢好辦事。

    當然,主要還是李太後的名頭好使,在朱翊鏐的催促、付大海的監督下,局兒胡同上的那座破廟被改造成了一座新式學堂。

    有孩子們讀書的教室,有孩子們吃飯睡覺的居室,也有孩子們娛樂玩耍的廣場……模式與場景皆按後世學所建。

    學堂的名字讓李得時取,他叫作“希望學堂”。

    但是朱翊鏐不太滿意。

    雖孩子就是希望,可這名字有點lo,加上他親王的身份,用希望二字似乎也不大合適:因為表麵看是李太後牽的頭,但都知道從頭到尾是朱翊鏐在行動策劃。

    朱翊鏐靈機一動,將新式學堂命名為“得時學院”。

    “好名字!”付大海想都不想便豎起大拇指讚歎。

    陽康跟著也讚。

    然而嚇得李得時冷汗涔涔,“潞王爺,這使不得,使不得啊……”

    朱翊鏐堅持地道:“為何使不得?得時,得時,不好嗎?”

    未等李得時回話,付大海和陽康便搶道:“當然好!”

    付大海還刻意補充道:“李先生是這裏的常駐老師,又是潞王爺未來的老丈人,以你的名字命名,我看挺好的,有何不可?”

    朱翊鏐又道:“一個名字而已嘛,就叫`得時學院`吧!”

    之所以取名為“學院”,朱翊鏐還想著為下一件事做準備,希望借助“得時學院”為契機。

    張居正在執政期間,做了一件傷害讀書饒事:查封全國私立學院並一律裁汰不爭氣的府學生員。

    張居正是一位大政治家,按理眼光卓絕,非凡人所能比,可為什麽做出如此不得人心之舉?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的。

    張居正自隆慶六年夏上任,欲造大明王朝的中興氣象,他一直在大力推行各項改革。

    張居正上任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飭吏治裁汰冗員,然後讓六科監督六部,內閣稽查六科,再加上“考成法”(張居正所創)的輔助,如此考核製度的建立,使內閣真正成為權力中樞。

    有了權力,一呼百應。

    所以隨後,張居正又開始整頓驛遞、稅關、鹽政、漕政、馬政……一直到皇室子粒田征稅,可謂事無巨細,一一厘清。

    將過去許多不合理的製度一一改正。幾年下來,國家財政迅速扭轉,將嘉靖、隆慶年間的財政赤字全部填平。

    過去是兩三年的收入隻夠一年支出,經張居正改革後,一年的收入可供未來兩三年的用度。

    中興之下,士有報國之途,農有可耕之田,工有一技可用,商有調劑之才,野無餓殍朝有賢臣,可以是大明王朝自永樂皇帝以來開創出的最好的局麵。

    然而,學校這一塊兒,一直是張居正的一塊兒心病。

    自洪武皇帝二年,高皇帝下令在全國各府縣建立府學、縣學。再到十五年四月頒詔下:祀孔子,賜學糧,增加師生廩膳,規定凡入府學縣學的學生,一律由國家負擔費用,並免生員一家賦稅。

    當時國朝初創,人才匱乏,高皇帝曆年增加廩膳生員的名額,並給予殊恩優撫,應該是非常正確的國策。

    然而到了宣德初年,有感於廩膳生員設置太多太濫,已成為各府縣之重大的負擔。宣德皇帝不得不采取禮部、詹士府等部門建議,給府、州、縣學重新定額,一時削減了不少生員數額。

    此項改革,自然得罪了不少讀書人,隻要一有機會,那些人就鼓搗著恢複舊製。

    到了景泰元年,新皇登基,為收攬人心,又將生員定額取消,導致生員數量一時瘋狂增長。

    再到成化三年,朝廷又感吃力消化不了,迫不得已朝廷再將生員定額,又引發一係列的攻擊。當時禮部尚書姚夔,京師士子便編了一首順口溜罵他:“和尚普度,秀才拘數,禮部姚夔,顛覆國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