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92章 有一個想法(1/2)

    哭了一會兒後。

    “哎!”

    李太後幽然歎了口氣,喃喃地道:“也不知為何要定下這麽一個規矩?親王都得去外地。親王多了要去,可眼下隻有鏐兒一個,那些大臣眼裏也容不得沙子,非要急著趕你走。”

    嘖嘖……

    朱翊鏐聽了又是一愣,心想這話得……隻像一位護犢子的母親,哪像一位掌舵的太後啊?

    分封製可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製,後來到成祖朱棣手裏版本加強了(當然,味道也有點變了)。

    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除鄰九子朱杞和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第八子朱梓因涉嫌四大血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而自焚絕後之外,其餘二十三個兒子皆封了王。

    有分析認為,朱元璋施邪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封海內”的也是被曆史早已遺棄聊“分封製”,大概出於四個原因。

    第一,首先當然是為了鞏固北方邊防的需要;

    第二,對武臣不放心,感覺還是交給兒子靠譜;

    第三,學習效仿劉邦;

    第四,朱元璋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

    後來朱棣當權,收繳了各王國的護衛軍,藩王的軍政司法權也被全部收回。這樣,各路藩王就成為名副其實的、被國家奉養但毫無實權的皇親貴族。

    導致到了明朝後期幾十年,供養分封皇室的開支居然超過了全國官吏俸祿的總和,幾乎占全國稅糧收入的五分之二。

    某些省,比如像山西,甚至超過了軍餉和糧倉府庫的儲蓄。

    這個相信朱元璋也始料未及,本來是為了保證朱家江山而製定的祖製,發展到後來卻急速地將朱家江山推向了衰亡的深淵。

    分封製——原本早已被曆史遺棄(畢竟有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前車之鑒),朱元璋卻執意撿起來,盡管經過他精心改造,比如“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等等。

    但仍未擺脫分封製帶來的曆史悲劇,對大明王朝至少造成了兩個極為嚴重的後果:

    第一、大明皇家從此開始逐漸出現了一群妥妥的無憂無慮、不思進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寄生蟲和生育機器;

    第二、大明帝國從此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使得後來的大明皇帝當家時常常入不敷出,老百姓的經濟負擔日益加重,影響了整個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曆史。

    提到明朝的分封製,要各路藩王簡直就是國家的毒瘤,相信稍有腦子的人都不會反駁。

    想要拯救大明王朝,分封這個製度必須得改。

    朱翊鏐忽然覺得自己好像,似乎能夠為此做點什麽。

    如果,假如從他這個親王開始做起,不知會有什麽效果或結果?

    關於分封製,到了滿清入主中原當家做主後意識到這個問題,采取與明朝截然相反的國家政策:所有親王一個都不許出京。

    事實證明那也有許多弊端,像明朝親王必須出京一樣,都不是解決皇室宗親的好辦法。

    但相比較而言,大明的親王問題似乎更為嚴重,已經到了嚴重危害國家機器運轉無法控製的地步。

    盡管分封製是朱元璋定下的祖製,可李太後為了自己兒子,話語中明顯夾含著不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