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壞脾氣-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

正文 排名的重要性(1/2)

    唐朝的安史之亂是每個讀過中學的人都知道的曆史事件,其中的核心人物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均出於絲綢之路上的胡族,不僅好武,而且擅長經商,在喜好用胡人為將的唐朝,靠的是武功起家,但心機卻一點也不少。安祿山攀上“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為此,老大不小的他居然拜楊貴妃為母。進宮來,故意做戲式的先拜貴妃,後拜皇帝,說是胡俗重母,其實是變著法地討皇帝的歡心。史思明沒有這等軟功夫,但也曾讓唐玄宗撫背長歎,感慨良多,大概是找了個機會讓皇帝看見了自己身上的傷痕。安、史在曆史上,屬於那種造反而沒有成功的人物,評價特次,所有的髒水都來了,給人印象是渾得要死。其實,這種能把唐朝從鼎盛一棍子打下來的人,就算是渾,也多少有點過人之處。

    安、史都是武夫和老粗,不過,老粗在唐朝那種遍地是詩的環境裏,也未必能耐得住。果然,當他們打兩都樹起大燕國號之後,居然也做起詩來了。說的是一日史思明在東都洛陽嚐了新摘下來的櫻桃,感覺甚好,忽然詩興大發,賦詩一首,詩雲:“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一半寄懷王,一半寄周贄。”(懷王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周贄據說是他兒子的老師)寫完之後,遍示群臣,左右群臣都說好。半晌,有一人嘟囔道,好是好,不過,要將第三句和第四句調一下,也許就合轍壓韻了。不想,史思明聽罷大怒,說:你胡說,怎麽能讓周贄壓在我的兒子之上呢!?此人腦袋是否因此丟了,書上沒講,估計沒有什麽好果子吃。

    很久以來,人們一直把史思明的這個逸聞當成笑話,其實,笑話固然是笑話,但其中未必沒有一點道理。史思明不肯改詩,裏麵有個排名先後的問題,而所謂的排名,實質是個禮儀秩序的問題。要知道,此時的史思明既不是當年在邊境遊蕩的小卒,也不是玄宗手下總是生事的邊將。他已經打到長安,做了大燕國的柱石。昔日劉邦一介沒有見過世麵的小小亭長,做了皇帝也知道禮儀的重要,何況安、史反的時候已經當了唐朝這麽多年的重臣,也不知隨班參見了多少次,豈有不知排名重要性的道理?從另一方麵說,就算安祿山對此不明白,但安祿山手下,不乏文人學士,連當時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王維,不也被他網羅在帳下,其中懂得朝廷禮儀的自然不在少數,自然要教會安、史點什麽,否則他們存在的價值何在?當年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儒生叔孫通百無一用,好不容易出個主意封六國,之後還被證明是餿的。結果到了天下已定的時候,當年的高陽酒徒搖身一變為製禮的博士,才有了用武之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