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

正文 第16章 亥時:三焦經旺(2)(1/3)

    痰,不僅僅是指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痰液,中醫認為身體血脈中一切不該存在的多餘物質也是痰,統稱痰濁。痰濁主要是水液在體內停留聚集,並且性質黏滯,停留在經脈往往導致血液運行不暢通,從而形成瘀血。所以又把痰和瘀一起稱作痰瘀。

    身體三焦通利,才會氣血清順,津液流通,就不會產生痰濁。氣順表現在心情愉快、食欲好、大便通暢。氣和血是人體兩大重要物質,陽氣率領血液運行,血液可以運載陽氣。氣順血順,氣虛血瘀,最終變成痰濁。

    平衡陰陽,保持元氣不再流失

    心平氣和可平衡陰陽。《黃帝內經》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暴怒傷陽,暴喜傷陰,情緒的強烈波動對身體傷害很大。

    要節製性生活。過度頻繁的性生活會使精血的耗傷過多,陽氣損失,可能會導致白天精力不足,腰膝酸軟甚至疼痛。

    少上火,《黃帝內經》講“壯火食氣”。身體某一機能過度亢奮,會對元氣造成損傷。比如胃火大的人食量大,若要把大量的食物消化吸收,主要依靠人體的元氣。

    【臨睡前艾灸加泡腳排寒祛瘀】

    手腳冰涼的原因

    手腳冰涼,是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如果血液循環良好,把熱量帶到了四肢的末端,手腳自然就暖和起來了。手腳冰涼也是因為氣血瘀滯,循行不暢,氣血不能正常地到達四肢末端造成的;加上自身陽氣虛弱不足,火力不夠,手腳就會經常冷冰冰的。不僅如此,手腳冰涼的人冬天時手腳上還愛長凍瘡。如果從中醫體質辨證的角度來看,這類人多屬陽虛體質,是明顯的陽氣不足的表現。

    《黃帝內經》中講“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諸陽之末”。意思是說,頭是陽氣最旺的地方,而四肢是陽氣最弱的地方。按照中醫的劃分,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頭是最高的地方,是陽中之陽;而四肢是諸陽之末,是陽氣最弱的地方。加上四肢又是氣血最難到達的地方,當然根源其實還是因為陽氣不足。中醫講“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血通則百病愈”,陽氣不足,沒有力量推動血液的運行,血液行動無力而發生瘀滯,也就不能將從飲食轉化而來的熱量帶到四肢,所以手腳必然會發涼,如果氣血旺盛通暢,疾病就很容易自愈。

    選擇艾灸的原因

    通過陽池穴補益陽氣的方法很多,針灸、按摩、艾灸都可以,但補益陽氣效果最好而又最適合一般人操作的要數艾灸。所謂艾灸就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炷點燃之後來灸烤,給穴位以熱刺激,同時又取艾葉之特殊藥性,實現“藥穴”聯合。

    艾葉本身就是一味很好的辛溫性質的中藥,它一般采摘於北半球天地陽氣最旺的端午節前後,入肝、脾、腎經,而且這三經都是人體氣血生化的根本所在,效果自然非同一般。再加上用火把艾炷點著之後來烤,火是熱性的,這樣溫陽的作用就更勝一籌。所以艾灸陽池穴,乃是最佳提升陽氣之策,尤其是對於手腳發涼這種情況。因為陽池穴位於手上,距離最近,傳導最快,這裏一灸,陽氣一起來,就會往手指上跑,效果又快又明顯。

    另外,中醫上講,四肢是兩兩對應的,左右對應,上下對應,也就是說手與腳是對應的,手上氣血順暢,暖和起來了,腳上的氣血也就到位了、充盈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