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國

第22章 大國圖騰:紅色“桃花源”? (4)(2/3)

    聽到此,西太後長歎一聲說,“唉,咱們中國即壞在不能團結!”顯然,曹汝霖的陳述並沒有消除西太後對立憲後出亂子的擔心。大概曹汝霖也意識到此,馬上對了一句,“以臣愚見,若是有了憲法開了國會,即能團結。”西太後聽了很詫異,提高聲音問道:“怎麽著,有了憲法國會即可團結嗎?”曹汝霖回答說,團結必須有中心,立了憲,憲法就是國家的立法中心,議員都是人民選出來的精英,是人民的領導中心,內閣總理大臣是國會和皇帝欽命的,屬於行政中心,後兩個中心都圍繞著憲法中心做事,如果兩下意見不一致,總理大臣可以被彈劾,總理大臣也可解散議會重選。隻要總理大臣選對了人,國會和行政就能和衷共濟。聽到這裏,據曹汝霖回憶,西太後“若有所思,半頃不語”。

    曹汝霖的話作用能有多大我們不知道,我們隻知道他確實講了,而且屬於比較有分量的一講。此後,清廷立憲的步伐邁得很快,1905年7月,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次年宣布預備立憲,各省的谘議局選出來了,中央的資政院也組成了。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連立憲的時間段都定出來了,預備期為九年;1916年正式開國會,1910年又在各方的壓力下,將立憲期提前到1913年。隻是由於西太後死後,新當家的滿族親貴少不更事,執意要把權力收到自己手裏。1911年5月成立皇族內閣,閣員13人,滿族占9人,皇族又占7人,冷了多由漢族官僚構成的地方實力派的心,更冷了立憲派紳商的心。革命到來的時候,大家都站著看,好事的還幫著起哄,於是清朝結束了,小皇帝宣統還沒懂事就退到了皇宮裏麵做富家兒。

    稍微懂點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清末的滿族親貴多數都屬於保守派。就世界範圍而言,那時的西方各國的代議製由於沒有實現普選,基本上處於精英權力分享的層麵。當時清朝的立憲由於效仿日本,更是保守,無非是在保留最多的皇家特權的基礎上,把權力適度地麵向官紳、紳商分享,尤其和是實力強勁的漢人精英分享。顯然,當初決定預備立憲的西太後是知道這個道理的,可惜她的不肖子孫卻不明白。結果皇族內閣以及朝廷一係列收回地方權力的舉措,使得包括立憲派在內的所有官紳和紳商都涼了半截,等於是把立憲最核心的成分淘空,形成了時人所謂的“假立憲”。報應來得很快,幾乎在幾個月之內,這些頭腦冬烘卻又自作聰明的紈絝子就丟了祖宗的江山,日後隻能坐吃山空,靠典當過日子了。

    農民工也要安居

    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來自重慶的康厚明很引人注意,因為他是一名農民工。盡管康厚明已經是一個老建築工人,而且在2005年獲得過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但是他的身份卻依然是個農民工,確切地說是個重慶某縣某鄉某村某組的農民,進城打工多年,幹的是純粹的工人、甚至技術工人的活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