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寵愛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正文 第32章 育兒篇(8)(2/4)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網癮形成機理如同煙癮、酒癮、毒癮一樣,同樣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鞏固、習慣化的過程。上網是操作過程,網上嚐到的“甜頭”是強化物,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稱為強化,多次強化後,便形成了“網癮”操作性條件反射。網癮會妨礙學習進步,養成說謊惡習,疏遠家庭,損傷網癮者的身心健康,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發生,並降低個體免疫力。網癮本身即是一種心理障礙和異常行為,需要診斷、治療。

    美國的著名心理谘詢專家泰普林教授介紹了戒除孩子網癮的新招。泰普林認為,對有網癮的孩子采取說教式甚至是個別談話式的心理輔導,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可能效果很小,隻對少數悟性高的孩子會有一定效果,因為孩子雖然明白道理,但缺乏自控能力。他建議家長應送孩子參加封閉式的團體輔導和心理拓展訓練班,強製性地把孩子與網絡隔開,同時進入軍事化管理的環境,改變孩子生活和行為習慣。同時他還建議,家長平時要幫助孩子規劃好時間,每天適當上網,因為有些網站能幫助孩子開闊思路,學習到知識。

    著名網癮戒除專家陶宏開提出了網癮戒除過程中的“十個不要”。

    不要絕望。要相信孩子的問題會解決好的,這是解決孩子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永遠也不要放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正確的方法。很多時候,孩子是無辜的,是受害者。

    不要迷信。不能隻相信某一個人,而不相信其他誌願者,懷疑誌願者。戒除孩子網癮要靠全社會的力量,包括家長、老師、誌願者和一切有社會責任感的有識之士。

    不要急功近利,要求馬上見到效果,馬上見到孩子脫離網癮。任何事情的解決都需要一個過程,更何況孩子的網癮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不要把孩子當作成年人去看待。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曆很多曲折,上網成癮僅僅是其中的一個而已。

    不要做總是指揮命令式的傳統家長。要做會與孩子溝通的現代家長,學會做孩子的朋友,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才會給你說。

    不要溺愛孩子。溺愛就是過於疼愛,任何事情都不讓孩子操心不行,要讓孩子早點懂得做人的責任,即讓他學會早點操心自己的事情,家庭的事情也要讓孩子適當關注。

    不要歧視孩子。孩子犯了錯誤,做了錯事,要幫助孩子分析犯錯的原因,千萬不要歧視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犯錯誤的孩子更需要尊重,而不是挖苦、諷刺孩子,那是最愚蠢的做法。

    不要一切都以孩子為中心,也不要一切都以家長為中心。原則性的東西一定要堅持,比如道德、比如尊敬長輩、比如善良,這些做人原則性的東西不能丟,哪怕孩子不樂意也要堅持。同樣,家長也不能一切以自己為中心,比如工作忙了,加班了,就把孩子拋在一邊不管了,或者總是以自己的事情為重,認為孩子的事情都是小事,不放在心上,這樣,孩子早晚會出問題。

    不要用老眼光看現在的孩子。要與時俱進,時代不一樣了,觀念思想就要變化,家長要積極學習新的知識、新的觀念、新的方法。

    不要忽視孩子的電腦網絡教育。預防是最好的挽救措施,不要等到孩子上網成癮了,才去想辦法戒除、挽救。孩子接觸電腦網絡前就要進行這方麵的教育,讓孩子明白電腦網絡就像字典一樣是我們學習和工作的工具,而不是玩具。要正確利用好這個人類最新最先進的工具,而不僅僅把它作為一個高級玩具來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