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草原帝國(下)——元朝

>���U蒙古統治者對漢文化在主觀上采取蔑視的態度。金朝的皇帝,據說還有個別的通漢文(海陵王亮和章宗)。元朝的皇帝,沒有一個是懂漢語的。蒙古有著當時世界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武力,僅僅十幾萬蒙古騎兵,縱橫歐亞,無人能敵。另外,元朝的治國思路,也跟在它之前的任何一個王朝都有本質的不同。過去,統治者無論賢與不肖,都知道“民為邦本”的道理,不僅要占據土地,而且還要擁有土地上的人口。但是,人口不多的蒙古族,他們的生存壓力不大,占領的地域卻十分廣闊,戰利品更是多得不可勝計。所以,他們將占領的土地作為牧場,絕對是一個合理的政治和經濟的抉擇。在蒙古大軍的征服途中,屠城之事屢屢發生,非常殘酷。征服了金、宋之後,蒙古人中一直就有將所有漢人殺光的動議,這對於他們而言,不能說不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理方式。 從統治或者治理的思路來講,蒙古統治者沒有接受漢化的動力。隻是因為在征服了黃河與長江流域之後,漢族文化的物化成分實在是太優越了。蒙古統治者終於發現,他們沒辦法在隻保留工匠的條件下,享受這個文化所帶來的幸福,所以,保守派殺光漢人,或者殺光漢人中的張、王、李、趙四大姓的建議,始終沒有被元朝主流意見所采納。而且或多或少,元朝在製度上要對漢人的成法作出某些妥協。其實這種妥協主要還是從金朝製度上間接地移植了一點東西,而且移植得不全。至少開科舉就沒有金人積極,隻是到了元朝末期,才勉強開了十幾科,取了有限的千把人,對改變元朝的官僚隊伍也未有明顯的幫助。整個元朝沒有成型的法律製度,沒有流動的官僚體係,沒有文治精神,也說不上有儒學麵目的意識形態。社會是嚴格的人種和文化意義上的等級製,國家是軍人的武力統治,官僚是世襲貴族和王公。皇帝的詔書是用蒙古文寫的。他們未對統治合法性進行過起碼的說明,也許他們認為根本沒有這個必要。 元朝皇帝沒有一個是懂漢文的。比較起來算是對漢文化有點好感的元世祖、元仁宗,接觸的漢人典籍也都是由漢人譯讀的,比如漢人曹元用為元世祖讀《貞觀政要》,王約為仁宗讀《大學衍義》。絕大多數的蒙古大臣,也不懂漢語,不僅不通漢文,連蒙古文也不通。元世祖時,江淮行省沒有一個官員通文墨。 所以說,元朝統治者的所謂“漢化”,最多是補遺性質的,其作用也是象征大於實質,在很大程度上,是漢人修史者的一種自我安慰。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