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五節 宋朝的兵製(2/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北宋仁宗年間,群盜劫掠高郵。知軍州事晁仲約知道不能抵禦,於是讓官員和當地富紳備酒肉出迎,酒足飯飽之後,還送給他們一批厚禮,群盜由此離開高郵。事聞於上後,當時的樞密副使富弼要懲罰晁仲約,但參知政事範仲淹不同意,他認為賄賂盜賊固然違法,但地方無兵無械,無從抵禦盜賊,這麽做也是無奈之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45)

    福建劇盜廖恩聚眾數千,劫掠城鄉,殺害將吏,整個東南為之騷然。地方對他毫無辦法,朝廷隻得將他招安。廖恩被招安後,被授予三衙(中央軍)右班殿直,在赴三班院候差,填履曆時,一群原來的盜賊大多要填上點自己的過錯,唯獨廖恩自稱“出身以來並無公私過犯”。(沈括:《夢溪筆談》卷25)

    宋朝的中央軍就是皇帝的禁軍,它實際上是宋朝唯一的軍隊。這支軍隊集中了全國最強壯的軍人,挑選的標準是琵琶腿(粗壯),車軸身,一杠棒高(五尺五以上)。凡是廂兵中有合乎標準的,都要送到中央來。禁軍最多的時候,達到120萬人。禁軍是完全采用招募的方式組成的,是徹底的雇傭軍。不過,由於宋軍戰績不佳,所以,社會上往往將那些行為不端的人送來當兵,地方官府也有意助長這種傾向,以消除地方治安隱患。所以士兵雖然身體不錯,但有流氓習氣者不在少數,實際上素質並不高,每戰稍挫即散。由於禁軍平時的管理者是沒有作戰任務的三衙諸將,他們既然不需要對戰爭負責,所以訓練難免馬虎,常常將士兵當成為他們勞作的工具,甚至將士兵租出去為商人工作借以牟利。

    2.禁軍的指揮係統

    宋朝的禁軍係統一般說來是樞密院——三衙體製,但實際上是將軍隊指揮係統一分為三:樞密院負責軍令的發布、軍隊的調動、人員的升遷等所有重大的軍隊事務,但樞密院的成員均為文官,而且見不到一兵一卒,完全是憑空指揮,紙上談兵;三衙,即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諸將負責禁軍平時的訓練與管理。而出征的時候,由皇帝另派將領來統率,這些將領可以來自中央,也可以來自地方,反正都是平時士兵們見不到的人。

    樞密院是全國最高的軍政管理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和副使與宰相一並為宰輔,執掌國政,主要分管軍事事務。正如國家的其他事務宰相要受到樞密使牽製一樣,樞密使負責的軍事事務宰相也可以過問。事實上,每次重大的軍事調動和決策,以及將領的升遷降黜,都是宰輔們共同商議,最後報皇帝批準才能執行。

    三衙從後周的殿前司演變而來。不過,當年趙匡胤任殿前司都點檢(主官)的時候,下屬是一群能征善戰的戰將。但是,宋朝的三衙,卻有意識地讓一群無能之輩充斥著。對於三衙諸將,朝廷從不要求他們能夠帶兵打仗,隻求他們忠厚老實,效忠皇帝,越平庸就越好,越無能越合乎要求,這樣的人才沒有野心,也沒有能力起背叛之心。由於原來趙匡胤做過都點檢,所以這個職務不再授人。因此,三衙長官就以都指揮使為最高。三衙之中,每衙設都指揮使一,副都指揮使一,都虞侯一,負責各自衙門的工作。不過,經常連都指揮使也不設,以副職和都虞侯負責。一般來講,由於馬軍司和步軍司是從殿前司分出去的,所以,在名義上,殿前司的地位要高一些,官銜的等級也稍高一點,但三衙之間絕無相互統屬的關係,各自負責自己的事務,管自己的兵馬。三衙將領有嚴格等級,諸將隻能嚴格按照年限晉升,不許破格越等,也不許有空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