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一節 隋朝的創製(1/2)

    北魏自孝文帝大規模漢化之後,統治階層中不願意漢化的鮮卑軍事貴族,出現了強烈的反彈,最後北魏分裂,形成東西兩部分。西部統治者宇文氏建立北周政權,最終統一了北方。宇文氏的成功在於,既保持了鮮卑人的戰鬥力,比照鮮卑人原來兵牧合一的軍事組織,建立府兵製,同時力求保持鮮卑的簡樸作風,甚至恢複原來鮮卑人的鮮卑姓,強令進入軍隊的漢人改鮮卑姓,呈現出鮮卑化的跡象。但是,另一方麵,他又模仿西周官製進行改革,恢複六官製,力求製造直接承襲華夏正統的印象。而且,經過改造的府兵製,逐漸剝奪了各府將軍的掌兵權,將府兵直接置於皇帝控製之下。就這樣,在漢化與鮮卑化之間走鋼絲的宇文氏獲得了成功。但是,走鋼絲維持不偏不倚相當困難,周武帝以後,繼承者滑向了鮮卑化的一邊,結果激起了已經勢力很大的漢人普遍的不滿。身為外戚和勳臣的楊堅,乘機代周而立,建立了隋朝。

    隋朝的開創者對於製度建設從建國伊始,就表現出空前熱情,顯示出新朝氣象。

    首先,恢複並且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機構,確立了中書省(時稱內史省)草詔、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的三權分立製衡機製。尚書省各部分工也進一步明確和固定。經過一個不長時間的過渡,形成了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門,每部下轄四個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所轄的司,均跟本部事務相關,形成一個整體。隋朝在那個時代,應該是世界上分工最明晰的政府。後來的唐朝,隻是將民部的名稱改為戶部,除此以外沒有任何變化。三省六部進一步確立之後,原屬九卿範圍的各個監寺的地位繼續下降,淪為可有可無的輔助性機關。這樣的六部與監寺格局,奠定了此後官僚製帝國的基本行政架構。這種架構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末年,才被從西方引進的新式現代政府體製所取代。

    其次,隋朝整理了魏晉以來混亂的地方區劃,廢除了所有的僑立州郡,將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改革後的州比秦漢時的郡還要小,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勢力,以便於中央管理,但也使得地方區劃過小,難以形成自主性。

    其三,隋朝開創了科舉製,這是官僚體製的最大轉變之一。隋文帝楊堅雖然廢除了九品中正製,但卻回到了漢代地方推舉的老路上,這實際上已經行不通。隋煬帝楊廣,雖然被正史譏為空前的昏君和暴君,但在製度創新上,卻有獨到之處。正是他開創了考試取士的新製度。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十科舉人,其中就有“文才秀美”一科,而且是最為隋煬帝所看好的。隨後十科減為四科,還是有“文才秀美”科,即進士科,進士科的取士,以考策論為主,考試在中央政府舉行。漢代實行察舉製的時候,也有考試,但是取舍主要依靠地方推薦,考試隻是輔助手段(實際上,就是九品中正製下,世族子弟為官者也要多少顯示一點文才才行),而科舉製雖然也要靠地方推薦,但考試卻是取舍的主要手段。從此,中國選舉製度開辟了以考試作為人才取舍主要標誌的科舉時代。當然,南朝末年整個士林雅好文章辭賦,蔚成風氣,影響到北方。上流社會以文采相尚,也對以文選人的選舉製度的產生有促進作用。隋煬帝本人也具有相當的文才。據說,他曾經誇口說,就是跟士大夫們比文才,他也應該做皇帝的。有幾個比他詩做得好的大臣,都被他借故殺掉了。這雖然表現了他的殘忍,但也說明他的確非常重視文才。這也為後來整個社會重視詩歌、重視進士科的風氣開了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