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一節 官僚製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5)

    />

    �J春秋戰國是中國製度變遷中的重大轉折時期,經過這個轉折,中國就進入了帝製時代。由於這個時期中國文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學術和思想進入空前的繁榮,所以,之後任何製度變革,與這個時代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春秋與戰國是轉折中的兩個階段,春秋時期是舊製度崩潰、新製度生成的階段,戰國時期則是新製度演化和最後定型的階段。

    一、禮崩樂壞——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潰

    西周的宗法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的實力基礎上的,一旦這個基礎瓦解,而且王朝的衰落公開暴露在諸侯麵前(西都之焚與幽王之死),諸侯自然也就不聽話了。自春秋初年周桓王勉強討伐鄭國失敗以後,周王室不僅承認諸侯自主的事實,對天下的紛擾一概聽之任之,而且連自己“天下共主”的麵目也變得模糊,被諸侯傷害的天子,連討還公道的可能都沒有,原有的政治秩序也就隨之崩潰。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王室對諸侯間的秩序失去掌控,諸侯相互攻殺兼並。事實上,還在西周末期,諸侯間的兼並就已經開始了,待到平王東遷,王室衰微,諸侯間的戰爭遂進入高烈度階段,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攻城略地,征戰不已。對於這種局麵,王室完全無能為力。

    (2)禮樂製度紊亂,諸侯、大夫甚至士僭用禮樂的現象非常普遍,諸侯的定期朝覲製度基本廢止,王室不僅收不到一點供品,而且王畿的收益還要被諸侯侵吞。某些強大的諸侯(如楚)不僅僭越稱王,而且擅問國鼎之輕重,有取周而代之的意思。

    (3)在諸侯間秩序大亂的同時,諸侯內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現混亂,嫡長繼承製難以遵行,非嫡長的子孫覬覦權位的事情俯拾即是,孔子所謂的“亂臣賊子”越來越猖狂而且得勢。諸侯內部的大夫在秩序混亂中坐大,不僅架空諸侯,而且侵掠“公室”,當一些諸侯吞並弱小而強大起來的時候,其內部的某些強勢大夫最終取代了他們的宗主,甚至另立國號。

    在吳越兩國爭奪霸權的時候,晉國實際上被六位大夫統治著,他們是智氏、範氏、中行氏、趙氏、魏氏和韓氏。當越國也開始衰落之後,來自外部的威脅解除,晉國六卿開始相互吞並,首先範氏和中行氏被滅,其餘的四家分了兩氏的土地,但智氏獲利最大。智氏於是開始準備陸續吞掉三家,自己取晉而代之。他首先選擇了向趙家開刀,聯合了魏、韓兩家來打趙家,三家兵馬將趙家所在晉陽城圍困了兩年,也沒有打下來。後來,趙家的首領趙襄子派人遊說魏、韓,向他們說明利害,趙家如果完了,早晚智氏會拿他們開刀,於是兩家暗中倒戈,三家反而滅了智氏。滅了智氏後,晉國成為三家的天下,到了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兒子晉幽公繼位,三家乘新君初立,軟弱無能,於是將晉國三家平分,隻留下晉國原來的國都給晉幽公,保留晉的宗廟,趙、魏、韓三家變成三國,各自獨立,史稱“三家分晉”。這是戰國時期的起點。

    實際上,春秋時期的競爭,表現為三個層次,一是諸侯間的競爭,比如晉楚爭霸,吳楚交兵;二是諸侯與內部的大夫之間的競爭,即所謂“公室”與“私室”之爭,比如魯君與公孫等三氏之爭,齊國的田氏取代齊氏;三是大夫之間的競爭,晉國內部智氏、中行氏和趙、魏、韓三家的戰爭。到了最後一個層次的競爭有了分曉,春秋時期也就結束了,曆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