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自主招生與高考公平(1/2)

    若幹頂尖高校的自主招生動靜越來越大,清華、北大走在前麵,人大也不甘落後。雖然自主招生招的學生爭議不小,但各個大學卻勇往直前。現在各個大學的所謂自主招生,其實隻是高考的一種補充,每年有5%的自招權,可以破格選拔,隻消上了各地的一本線,就可以錄取。由於一本線和清華、北大錄取線之間,存在巨大的分數鴻溝,所以,這樣的破格,對於考生而言,誘惑極大。

    從前的特招,大抵是特長生,必須有文藝和體育上的一技之長,後來擴展到寫作才能,年少而能在刊物上發文章,出書的,也算一份。現在則偏重於各地的中學校長推薦,學校方麵專家考核其全麵綜合才能,而文體特長生,似乎也還存在。

    單純從技術角度來說,如果考察者都能出於公心,其實推薦和麵試考核相結合,的確比簡單的卷麵考試要更能考出學生的水平和綜合實力。中國有源遠流長的官員選拔的製度曆史,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製,是以推薦為主的製度,而隋唐而後的科舉製,是以考試為主的製度。在察舉製的盛期,人才選拔其實比科舉製為優。但這種推薦為主的製度,對推薦和考察人的道德要求過高,一旦社會風氣變壞,人情滲入,托請進來,這樣的製度就沒法運作了,勉強運作,也隻能是九品中正製,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人們對中學校長的推薦,大學專家的麵試考核,心存疑慮,而他們的公信力的確也不高。人們的疑慮,是建立在層出不窮的實例上的。以現在的自主招生為例,社會上紛紛揚揚的種種傳說,種種黑幕,不見得都是捕風捉影。如果入學憑高考成績,盡管也有作弊的可能,但至少人們對目前的高考還有點信賴,分高者進,分低者走,大家沒話說。但對於自主招生,提倡的專家也許看到的是自主中的靈活選拔,但場外的人們所看到的,隻是低分進牛校,裏麵沒有貓膩,誰信呢?

    其實,現行的高考製度,也存在著諸多的不公平,比如地域的歧視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例。同樣的高考分數,在有的省份可以上重點大學,在有的省份則隻能上專科。很多頂尖大學,對於所在地的招生照顧,也是讓其他省份的考生感到十分不平的事。清華、北大在北京的招生數,複旦交大在上海的招生數,都是其他省份的幾倍。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公平的招生製度,但是,人們還是更傾向於在分數麵前,人人平等。可這個貌似平等的高考製度,卻也是目前應試教育的罪魁,隻要存在這樣統一劃一的高考指揮棒,中國的素質教育,就是隻能是喊喊而已。

    那麽出路在哪兒呢?目前這種小規模小範圍的推薦加考核是不是解套一種方式呢?否。這樣的改革,在目前的社會道德水準狀況下,即使現在還沒有變質,變質也是早晚的事情。要改,隻能綜合性地整體改革,徹底改革目前的高考製度,把目前由考試機構主導的高考,變成由大學主導的高考。利用現有的考試機構,每年組織一個月左右的多層次高考,各個大學自主出題,自主招生。讓各個中學即使想跟,也無從跟起。每個考生可以參加多次考試,既可以考這個學校,也可以考那個學校。性質類似的大學,也可以組織高考聯盟,統一出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